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伸出爱的手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伸出爱的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伸出爱的手》是本单元的主题,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则。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有过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经历,但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关爱、如何处理复杂的关爱关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道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吸收新知识。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偏好合作学习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关爱他人的深层含义时遇到困难,难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此外,学生在面对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关爱。此外,学生可能由于年龄和经验限制,在情感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粉笔、黑板擦。
2.课程平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资源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关爱他人的图片、视频资料、故事案例等。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际操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伸出爱的手》这一课。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那么,你们认为关爱他人意味着什么呢?”
2.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耐心倾听,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
二、新课讲授
1.老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关键词“爱的手”。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爱的手’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爱的手’是指我们用行动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3.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关爱他人的事例,分享自己的感受。
4.老师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场景下关爱他人的例子,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为同学拾起掉落的文具等。
5.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例子中的关爱行为,提炼出关爱他人的关键要素。
6.老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和重要性。
7.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关爱他人的行为。
8.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9.老师出示情境模拟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关爱他人的场景。
10.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模拟练习,加深对关爱他人行为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关爱他人的意义和关键要素。
2.老师强调:“同学们,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人。”
3.老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关爱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人、朋友和邻居,记录下他们关爱他人的瞬间,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老师提醒学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作业,通过观察和记录,进一步体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老师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爱的教育》:介绍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小学生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雷锋日记》: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通过雷锋的日记,展示了他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风貌。
-《爱的传递》:收集一些关于爱心传递的感人故事,如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捐物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和《雷锋日记》,了解不同人物对爱的理解和实践,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关爱他人的行为。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爱心传递的感人故事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激发他们关爱他人的热情。
-开展“爱心手链”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手链,将手链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