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docx
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
设计意图
本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相关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珍贵,培养他们善于沟通、乐于交往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情感营养,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准确、流利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关于友谊的不同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课文的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词汇。
-学生对古代文化和礼仪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偏好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阅读文言文可能存在理解障碍,需要加强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对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熟悉可能导致对课文内容的误解。
-在分析课文深层含义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课文背景及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火花。
-实施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段,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场景,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结合网络资源,引入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同时展示古代文人雅集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情境。
-提出问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并提问:“你们认为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友谊的?”
2.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课文背景:介绍《有朋自远方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课文主旨。
-分析课文内容:逐段解读课文,重点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情境模拟:邀请几名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给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翻译、简答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练习题答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纠正错误。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作者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对你有何启示?”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友谊的珍贵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
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理解
1.《有朋自远方来》的作者:孔子
2.课文的出处:《论语》
3.课文主题:论述了友谊的珍贵和交往的价值
4.重点句子解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朋友相聚的喜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在与朋友交往中可以相互学习、成长。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提出了选择朋友的标准。
二、文言文词汇
1.文言文实词:
-朋:朋友
-远方:远处
-乐:快乐
-三人行:三个人一起行走
-我师:我的老师
-益者:有益的人
-损者:有害的人
2.文言文虚词: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必:一定
-焉:在哪里
三、修辞手法
1.设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