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单元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发布:2025-02-27约3.6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为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的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区际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意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措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分析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识别和理解能力;2.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念;3.探究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科学精神,通过严谨的地理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本概念、地图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他们应具备基本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识别和理解基本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对地理学科通常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地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内容。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接受新的地理概念和理论。学习风格上,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来学习地理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理论时可能遇到困难,如对复杂区域关系的把握、对政策法规的理解等。此外,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实证数据和实际经验,导致分析不够深入。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数字地球软件。

2.课程平台:地理教育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地理案例、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地理空间数据。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各个区域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学生学习: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讲解区际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

内容:

-区际联系的概念: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区际联系的类型:经济联系、文化联系、政治联系等。

-区际联系的特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学生学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思考区际联系的特点。

3.老师角色:分析我国区际联系的发展现状。

内容:

-经济联系:我国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多个经济圈。

-文化联系:区域间文化交流丰富,形成了多元文化。

4.学生学习:分析我国区际联系的发展现状,了解区域联系的重要性。

5.老师角色:讲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意义。

内容: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实现各区域之间、各产业之间、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学生学习: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7.老师角色:介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措施。

内容:

-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

-政策措施: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政策、区域合作等。

8.学生学习:了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措施。

9.老师角色:案例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

内容:

-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目标、措施。

-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10.学生学习: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案例,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课堂讨论

1.老师角色: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内容: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是什么?

-如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有哪些意义?

2.学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巩固练习

1.老师角色:布置巩固练习题。

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学习:认真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

1.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