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面 h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 太阳高度角( h ) (一) 正午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地方时12的太阳高度) (极点上太阳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化,始终等于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强度 A地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00时00分 05时31分 09时09分 10时47分 12时00分 13时13分 14时51分 18时29分 a 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24时00分 昼长 b 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c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0 N S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60 60 30 30 30 30 60 60 90 90 ① ② ③ 0 0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0 N S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60 60 30 30 30 30 60 60 90 90 ① ② ③ 0 0 (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例1.计算安康(大约32o N)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 = 90°- 纬度差 (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夏至日:71o 26′ 冬至日:24o 34 ′ 二分日:48°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至日(6月22日) 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 3. 21——9. 23: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南半球较小 冬至日(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9.23——次年3.21: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北半球较小 160°E A B 70° 0° ◆图中AB表示晨昏圈的一部分,此时公转速度较快。 1、直射点地理坐标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3、北京时间 (20°S, 110°W) (3:20) 例: 如图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新加坡(1°N),汕头(23°26′N),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C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的方向 从天北极 俯视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考点1 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从天南极 俯视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S S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公转方向规律 2.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3.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每日约1°。 线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约30㎞/S (平均速度可看做二分日的速度) 受近日点和远日点速度差异的影响, 北半球夏半年天数长于冬半年, 且极昼天数多于极夜天数. 在下图中: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找出“近日点、远日点”位置,说出判断依据。 远日点 近日点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D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三角度” 考点2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 1.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 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地球“五带” 划分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23026′ 23026′ 66034′ 66034′ 600 600 300 300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