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2.ppt

发布:2017-02-20约2.57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 例题讲解 1、夏至日,求北纬30、南纬30的正午太阳高度? 2、春分日,求北纬30、南纬30的正午太阳高度? * * ——正午太阳高度 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与太阳高度进行区分。 2、结合各种日照图(侧视、俯视),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自主学习1: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出现在正午的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地方时?区时? 地方时12时 地面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分别说明,在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读右图,思考: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H最大值的纬度位置? 据太阳直射点越远,H值的变化趋势? 小结?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赤道 赤道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越小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H最大值的纬度位置? 据太阳直射点越远,H值的变化趋势? 小结? 读右图,思考: 越小 北回归线 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北回归线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小结? 读右图,思考: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小结? 读右图,思考: 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12.22) 秋分(9.23) 夏至(6.22) 春分(3.21)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H随纬度的变化 直射点纬度 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2)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判断 --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 ● ● ● 比较图中A、B、C、D、E各点正午太阳高的大小。 A B C D B>A=E>D>C ● E 思路:离直射点近,正午太阳高度大 说一说:夏至、冬至宝应正午时分太阳在空中的大概位置?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 夏至 最高 冬至 最低 距离太阳直射点的远近不同 读图说明,在夏至日时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至日(6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日(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夏至日 最大,其他地区居中。 二分日 随季节变化 最 大 最 小 最 小 最 大 夏至 冬至 ★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各地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各地 赤道 1.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7月初 6.22 12.22 6.22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 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间的纬度差(或纬度和) = 90°- 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差 = 正午太阳高度差 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90°-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间的纬度差(或纬度和) 纬度差:0°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① 纬度差 30°- 23°26′=6°34′ ② 正午太阳高度差 90°- H ③纬度差 = 正午太阳高度差 6°34′= 90°- H 30°N H=90°- 6°34′= 83°26′ 30°S H=90°- 53°26′= 36°34′ 30°N H=90°- (30°-0°)= 60° 30°S H=90°- (30°-0°)= 60° 纬度差 = 正午太阳高度差 当太阳直射于21°N时,求以下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1)17 °N (2)40 °N (3)70 °N (4)90°N (5)15°S (6)45°S (7)69°S (8)80°S 楼房间距的问题 要使后楼终年有阳光照射,即不被前楼的影子遮挡, 一方面要考虑前楼的高度;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两楼之间的间距。 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