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的公转 1 公转的轨道 2 公转的方向 3 公转的周期 4 公转速度 5 绕转平面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公转的轨道 2 公转的方向 3 公转的周期 4公转速度 5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形成原因: 2、变化规律: 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规律概括: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活动 四 四季的更替 *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 地球 太阳 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轨道 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360o 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近日点速度快(一月初) 远日点速度慢(七月初) 黄赤交角: 23°26′ 南北回归线 概念: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的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即南回归线。 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23o26′N 0o 23o26′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速度 轨道 周期 方向 概念 公转 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南极顺时针,北极逆时针) 自西向东 23小时56分4秒 1恒星日 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赤道面 黄道面 角速度 :15度/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极递减 远日点速度慢 近日点速度快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不同地点) 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不同时刻)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比较 图中 昼夜 弧的 长短 春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夏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冬至日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 赤 道 北半球 直射点 位 置 冬 至 夏 至 春、秋分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不同 地点 昼夜 长短 变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