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 .pdf

发布:2025-03-16约3.1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第1页

4.《夜书所见》

教课目的: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

要点: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觉诗人由愁闷转为些许高兴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课课时:一课时

教课过程:

一、猜一猜

1.今日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认真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翻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喊声,借助图片认识这类昆虫。)这促织呀,还出此刻了一首诗里面呢!

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夜晚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第一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推测,才能更好地意会此中

的韵味。下边,我们就一同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重申“挑”字读三声。“挑”是什么意思?(借助说明理解)

3.读古诗。依据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

1.第一,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领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

风摇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第2页

是什么风?(秋风)

如何的秋风(凉凉的秋风)

发出什么声音?(呼呼)

什么感觉?(好冷啊)

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

的声音?(沙沙,哗哗)你感觉如何?(我感觉更冷了。)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

是秋季主动“送”来的。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

诗人不由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感觉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他乡)

3.你怎么知道他在他乡?

由于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

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暮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

想到些什么?

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忧虑,孤单,孤独,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

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沉想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他为何在外处“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增补叶绍翁资

料。)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想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

却愿望: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信意万重。——张籍《秋思》

4.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

灯?(篱笆下的一盏灯)

5.在这样尽是忧虑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

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如何的一幅情形呢?

诗人想到后边应当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

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由于,他小时侯必定也经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

己家中的孩子也这样逗过蛐蛐呢!)

这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