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嗨,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感受诗人叶绍翁的情怀。这首诗选自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它描绘了一个夏夜静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情感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所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②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
①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如“篱落”、“促织”,通过注释和语境分析,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将古诗中的情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夜书所见》与其他古诗进行对比,体会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语文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古诗《夜书所见》的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PPT
-教学手段:古诗卡片、绘画材料(用于描绘诗中场景)、古诗韵律节奏练习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播放一段夏夜的乡村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夏夜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1.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如“篱落”、“促织”等。
3.分析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提问:“诗中‘一灯明’在夜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一灯明”在诗中象征着温暖和希望,是诗人思念家乡的象征。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如:“篱笆旁的灯火,儿童在捉虫,夜色中的一切。”
5.通过对比阅读,将《夜书所见》与其他描写夏夜的古诗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画面。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描述。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丰富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夏夜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们在夜晚看到一盏灯火,会想到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的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火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对诗人情感的影响。
4.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
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夜的古诗?”
3.学生举例,教师点评,拓展学生对夏夜古诗的了解。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紧凑,环节清晰,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歌背景:《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可以介绍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宋代文学的特点。
-类似题材:推荐几首描写夏夜或乡村生活的古诗,如《乡村四月》、《夏日绝句》等,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比较。
-艺术形式:介绍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艺术形式,以及如何欣赏和理解古诗的意境。
-地理文化:探讨诗中所涉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如乡村的景象、夏夜的气候特点等。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叶绍翁的其他诗作,以及更多描写夏夜和乡村生活的古诗,增加对古诗文化的了解。
-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夏夜或乡村生活的古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舞台剧,如以《夜书所见》为背景的动画短片,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直观感受。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地理文化进行探究,如查找有关宋代乡村生活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等。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创作体会,促进同学之间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