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2圆的初步认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Page1
圆的初步相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的。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主要是动手操作)已积累了不少有关圆、线段、角的阅历。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建立有关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初步概念。并对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梳理。此外注意学生对概念“圆、线段、射线、直线、角”形成的过程,并通过让学生画各种丰富多彩的图形体会到几何的美从而对几何产生深厚的爱好。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相识了圆,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学问,在此基础上这一单元又进一步学习圆的学问。这是学生探讨曲线图形的起先,是学生相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背景动身,通过“借助生活阅历—利用动手操作—说明生活现象”的线索,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阅历,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的层面来相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虽然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本课的概念建立可通过视察思索、动手操作、探讨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后续学习供应了感性相识和直观阅历。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如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2)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相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究实力,能发觉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学具、教具打算:
图画纸,圆纸片、硬币、图钉、线、一次性杯子,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多媒体展示:小挚友们正在操场上开展“套圈”嬉戏。(出示三种不同的方式:站成一排;站成正方形;站成圆形。)哪一种方式比较合理?
(2)师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允呢?学生尝试回答。
(3)老师揭示课题:站成圆形进行套圈竞赛比较公允的道理就隐藏在我们今日的学习中,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圆的相识》。(板书《圆的相识》)
2、生活中的圆
(1)提问: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学生自主回答。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让学生说说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二、动手操作,探讨特征
1、自主画圆
(1)你能画一个圆吗?
(2)同桌合作,利用老师供应的工具尝试画圆,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
(3)集体反馈。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画圆方法:
★利用硬币或其他圆形轮廓描圆★利用图钉和线画圆
依据学生的反馈,全班再次尝试用图钉和线画圆。
(4)师:假如老师要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示老师的?得出结论,画圆时要做到“定点”,“定长”,“绕一圈”。老师用粉笔和线在黑板上画圆(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相同大小的圆)。
2、学习圆心、半径、直径
(1)师:其实圆和其他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书上是怎样规范介绍的呢?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学问?
学生自学后,汇报沟通。师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半径和圆心表示出来。、老师口头介绍圆上,圆内,圆外。
(2)学生动手操作找圆纸片的圆心,表示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师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几条错误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来推断,并说说为么不是半径和直径?
(3)动手画一画,并思索: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有多数条半径,且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有多数条直径,且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即d=2r。
a、现在能说明为什么玩套圈嬉戏时大家站成圆形比较公允吗?
b、在套圈嬉戏中,被套的小红旗应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4)师:细致视察黑板上老师画的两个圆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比较你和同桌两人的圆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得出结论: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三、借助“推断”,促进理解。
(1)从圆心到圆上随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直径.()
(3)假如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
(4)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课堂总结,领悟美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展示漂亮的圆。
五、拓展延长、挑战才智。(机动)
1、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了关圆的学问?(如车轮的设计)
为什么车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当安装在哪里?
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并课件演示
2、回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