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第六章 统计指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编制最早起源于物价指数。早在1650年,英国人沃汉(Rice Voughan)首创了物价指数,用于度量物价的变动状况,那时的物价指数只限于观察单个商品价格变动,也就是现在的个体价格指数。之后,随着指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含义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纯反映一种现象的相对变动,到反映多种现象的综合变动;由单纯的不同时间的对比分析,到不同空间的比较分析等等。
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数是用以测定某个变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变动程度和方向的相对数。如前面讲过的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都可以叫指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说明由许多不能直接加总的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社会经济现象中,在许多情况下,只能考察个别现象的变动,如在研究商品销售情况时,只能就个别商品计算其发展变化的程度。但要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商品销售情况的变动,用发展速度指标是无法确定的。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需要按不同标志对指数加以分类。
在统计实践中,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又称单项指数。如某种商品价格指数、某种产品物量指数、某种产品成本指数等。
总指数
总指数则是反映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亦即狭义的指数,如零售物价总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工业总产量指数等。此外,在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之间,还存在类指数,它是说明现象总体中各类现象总变动的指数。如在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中的食品类价格指数,衣着类价格指数等。总指数与类指数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界限。类指数对总指数而言具有个体指数的性质,对个体指数而言又具有总指数的性质。
(二、)按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所谓指数化指标就是用来计算指数的指标。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的规模和水平的变动。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反映现象内涵数量关系变化的指数。如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单位成本指数等。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有些指数,在某种情况下是数量指标指数,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成为质量指标指数。在某种情况下是质量指标指数,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数量指标指数。
(三)、根据总指数编制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综合指数是利用总量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现象总量变动的指数。如商品销售量指数,产品产量指数等。平均数指数是利用个体指数为基础,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四)、 按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定基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按照某一固定基期所编制的指数,它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长期的变动程度。如我国以1990年为固定基期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工业总产值指数和农业总产值指数等。环比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时期的指数以其前一时期为基期所编制的指数。它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变动程度。如按月、季、年连续计算的产量指数、价格指数或成本指数等。
(五)、根据指数对比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变化情况的指数。
静态指数是指不同空间的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第二节 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它是由两个时期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变动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变动,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只观察其中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总指数就叫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要反映不能同度量现象的总变动,必须将不能同度量现象转化为能同度量的现象,然后综合得出总量指标并且进行对比计算综合指数。如要研究多种工业产品产量的总变动,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各种不同类的产品产量不能直接相加,如一万吨钢和一万台电视机、一万米棉布不能直接相加。这在统计上就是不同度量。但是,在商品货币存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一般凝结物,这就是商品的价值量。作为商品价值量,都是同质的,是可相加的。因此,综合指数的编制,首先要将不能同度量的现象转化为能同度量的价值形态。
如何实现这种转化,这就要求寻找一个能使不同度量的现象过度到能够同度量的现象的因素,即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是将所要研究的因素——指数化因素过度到能够同度量的媒介和桥梁。即:
指数化因素×同度量因素=价值形态的总量指标
例如,将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数量乘其价格,均过度到价值形态。
产品产量×价格=总产值
商品销售量×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