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清平乐(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清平乐(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清平乐》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首。诗中描绘了江南农村的宁静景色和儿童的活泼可爱,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的字词句解析;
2.诗歌的背景介绍;
3.诗歌的意境分析;
4.诗歌的情感表达;
5.诗歌的艺术特色;
6.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欣赏。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背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古代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②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古诗的基本格式;
③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
④感悟诗人情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
①能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③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④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清平乐·村居》的电子文档,以及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
3.多媒体资源:收集与《清平乐·村居》相关的图片(如江南水乡风光)、视频(如古诗词朗诵视频)等,以便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4.教室布置: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在黑板上板书诗文名称和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开场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的风景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的诗歌《清平乐·村居》。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板书诗文名称,并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分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①解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宁静。
-②解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生活气息。
-③解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让学生了解诗中的劳动场景。
-④解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课堂提问: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①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②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③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家乡的诗歌。
-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学生完成后,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创作,强调诗歌创作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5.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6.作业布置(2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古诗的基本格式。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理解与感悟: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感受到诗人描绘的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3.审美鉴赏: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鉴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能够在诗歌中寻找美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