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docx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富有诗意。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宋代词的特点,感受词人丰富的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含义,把握词人描绘的农村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②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词,体会词中“茅檐低小”“醉里吴音相媚好”等富有画面感的诗句。
③通过对词句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句子的深层含义,体会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②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清平乐·村居》相关的图片,如农村景象图,以及与词中意象相关的音乐或视频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诗句和图片。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描绘乡村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乡村生活吗?你们对乡村有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朗读导入:教师范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②逐句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词意,解释词中难懂的字词,如“茅檐低小”、“醉里吴音相媚好”等。
③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溪东”、“鸡笼”、“莲蓬”等,体会词人对农村生活的描绘。
④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如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
⑤背诵指导:教师示范背诵,并指导学生跟读、背诵。
3.巩固练习(10分钟)
①词语接龙:以“村”字为开头,进行词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巩固对词中字词的理解。
②诗配画:让学生根据词中的描述,画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特点和词人表达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风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5.作业布置(5分钟)
①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拓展阅读:阅读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如《山行》、《江雪》等,并撰写读后感。
③家长签字:请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上签字。
六、知识点梳理
1.词牌知识
-了解词牌的概念,认识词牌《清平乐》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学习词牌的历史渊源和词牌名的由来。
2.诗词结构
-分析《清平乐·村居》的结构,包括上阕和下阕的组成。
-理解上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描绘了什么景象,下阕“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表达了何种情感。
3.词语解析
-理解词中“茅檐低小”、“醉里吴音相媚好”、“无赖”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掌握词语的运用,如“无赖”在诗词中的特殊含义和表达效果。
4.诗句意象
-识别诗句中的意象,如“溪东”、“鸡笼”、“莲蓬”等,分析它们在诗词中的作用。
-理解意象所传达的意境,如“溪东”所表现的宁静田园生活。
5.诗词情感
-体会词人通过《清平乐·村居》所表达的喜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分析词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6.朗读与背诵
-学习诗词的朗读技巧,包括节奏、停顿、重音等。
-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对诗词的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7.诗词鉴赏
-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如关注诗词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分析《清平乐·村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8.诗词与社会生活
-结合词中描绘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村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诗词与文化传承
-了解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
10.诗词与个人修养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