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共2课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课堂实用教学设计(人教版).pdf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①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②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
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
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
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
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蜡烛刚刚熄灭时,焰芯会出现一缕白烟。
【问题探究】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水蒸气还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作出猜想】学生交流,作出猜想。
【实验探究】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老师指导学生吹灭蜡烛,立即将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水蒸气;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白烟燃烧继而将蜡烛重新点
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思考交流】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及体验。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
价,表达与交流。
2.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白色半透明状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小
发黄光,发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焰心最暗;火柴梗
靠
燃着时
焰心部分基本不变色,而外焰部分碳化变黑;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另一个烧杯内壁的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有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问导入】同学们,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深呼吸。请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
气。这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没有什么两样,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可同学
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完全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
【过渡】对,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和呼出的气体的变化之处。
【讨论】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
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指导评价】
鼓励学生设计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指导方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强调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分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老师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
(1)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无明显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与澄清石灰水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