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程序设计基础 单元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docx
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一、设计意图
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入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中的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图表示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编程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然而,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深入和复杂,学生对程序设计这一块的知识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流程图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建立概念体系。
2.能力水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在编程方面,他们可能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3.素质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如缺乏耐心、容易分心等。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他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提问等。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概念框架。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2.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编写程序,体验程序设计的流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和示例代码,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2.在线编程工具:使用在线编程平台,让学生实时编写和调试代码,增强学习体验。
3.教学软件辅助:利用编程教学软件,提供模拟编程环境和实例分析,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技能。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针对“顺序结构程序设计”这一主题,提供基础的顺序结构代码示例和简单的编程任务。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顺序结构,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如何理解程序中的顺序执行?如何通过顺序结构实现简单的计算?”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通过设置预习截止时间和收集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和基本语法。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来引入顺序结构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顺序结构的语法和执行流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一个计算两个数之和的程序来讲解变量声明、赋值和输出。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如计算阶乘或打印乘法表。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编写程序,体验顺序结构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顺序结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掌握顺序结构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