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 2 课时《运用顺序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docx
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2课时《运用顺序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2课时《运用顺序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2课时,主要围绕《运用顺序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展开。本节课通过讲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应用以及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具体内容包括:顺序结构的定义、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顺序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升逻辑推理和算法设计能力。
2.增强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通过顺序结构的运用,提高编程解决问题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程序设计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提升信息素养。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起点,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编程概念有一定了解,但整体编程经验有限。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等有一定掌握,但在程序设计方面,多数学生处于起步阶段,对顺序结构的理解较为模糊。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解决简单问题,但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解题思路。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编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在编写程序时容易遇到困难。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复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种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教学策略:首先,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顺序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再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程序设计基础》的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顺序结构示意图、编程实例演示等。
3.实验器材:准备编程软件和相关实验指导书,确保学生能够进行顺序结构编程实践。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况吗?比如,如何计算一道数学题的结果?如何安排一次旅行路线?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总结:“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描述问题求解过程的方法——顺序结构。”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讲解顺序结构的定义:“顺序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程序设计结构,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一系列操作。在顺序结构中,每个操作都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执行的。”
2.老师通过实例讲解顺序结构的应用:“比如,我们要编写一个程序,计算两个数的和。首先,我们需要输入两个数,然后进行相加操作,最后输出结果。这个过程就是顺序结构的应用。”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顺序结构的步骤:“顺序结构的步骤包括:输入数据、执行操作、输出结果。这三个步骤是依次进行的,不能跳过任何一个步骤。”
三、实例分析
1.老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编写一个程序,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的和。”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这个实例中,我们需要先输入一个变量来存储和的值,然后从1遍历到100,每次将遍历到的数加到和中,最后输出和的值。”
3.老师讲解实例中的顺序结构:“在这个实例中,我们按照顺序结构执行了以下操作:初始化和的值为0、遍历1到100的数、将遍历到的数加到和中、输出和的值。”
四、分组讨论
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是什么?
b.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顺序结构?
c.顺序结构与其他程序设计结构有什么区别?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编程实践
1.老师布置编程任务:“编写一个程序,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编程任务。
3.老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