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心理学》课件_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ppt

发布:2025-03-17约1.86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第一节想象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第一节想象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有所超越。表象是记忆通往想象的桥梁。二、想象的分类(一)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分类1.有意想象2.无意想象二、想象的分类(二)根据想象的新颖程度分类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二、想象的分类(三)根据想象的现实程度分类1.科学幻想2.理想3.空想三、想象的品质(评价维度)(一)丰富性:即能够根据表象形成多种不同形象(二)新颖性:即想象的内容和结果独特而新颖(三)主动性:即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以及积极程度(四)鲜明性:即想象内容的清晰鲜活程度(五)现实性:即与现实的符合程度(六)深刻性:即想象内容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程度四、想象的一般特征与加工方式(一)想象的两个最明显特征:形象性与超越性(二)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五、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从两岁开始,儿童的想象迅速发展,整个幼儿期都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于幼儿的一切活动中,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游戏、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一)想象发生的年龄:一岁半到两岁(二)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1.最初的想象大都是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复活3.最初的想象大都是没有情节的组合2.最初的想象大都是简单的相似联想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无意想象表现出以下特点:1.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5.意识水平低,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有意想象呈现以下特点:1.从无意想象基础上发展起来2.具有一定有意性和目的性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二)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再造想象有如下特点:1.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离不开实际动作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三)从想象的夸张性发展到合乎逻辑性幼儿的想象相比成人对于现实的脱离更为夸张:1.夸张性是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2.幼儿的情绪性更强3.幼儿对想象与现实间的察觉能力较弱(四)从混淆想象与现实发展到能察觉二者差异幼儿常把想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事情。因而成人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帮助幼儿辨别现实与想象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五)从想象依赖感觉动作发展到想象的逐步内化幼儿的想象往往在游戏中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在活动中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后,才想象到自己作品的意义。(六)从想象的单一性发展到具有情节性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互谈话开始注意到现实中谈话对方的内容,对话也越来越符合逻辑。(一)2~3岁的想象模糊性强,依赖于具体动作与语言三、学前儿童各年龄想象的发展(二)3~4岁的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三)4~5岁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四)5~6岁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第三节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一、外出活动,丰富感性经验想象的基本材料是经历过的感性经验,感性经验的多寡决定了幼儿的想象丰富程度,感性经验的差异也决定了幼儿想象内容的差异。二、欣赏文艺,诱导想象发展幼儿园通过一系列的文学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在讲故事时,通过诱导启发式提问,开拓幼儿的想象;通过意愿画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三、留出空间,鼓励异想天开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允许孩子们异想天开。教师可经常创设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向幼儿发问,多和幼儿一起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四、利用游戏,享受想象乐趣1.角色游戏2.故事游戏3.猜谜游戏4.创想游戏5.假想游戏6.联想游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