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 制作课程表》说课稿.docx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制作课程表》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制作课程表》说课稿
设计思路
本课为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制作课程表》。设计思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紧扣教材内容,以制作课程表为主线,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重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表格制作软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提升计算思维,通过设计课程表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表格制作技巧,提高信息处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掌握表格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表格、设置行高和列宽、插入和删除单元格等。
-重点二:学会使用格式化工具,如字体、颜色、边框等,使课程表更加美观。
-重点三: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程表的基本结构,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时间。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并运用单元格合并功能,特别是当课程表中有连续几节课在同一时间段时。
-难点二:合理安排课程表,确保课程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冲突。
-难点三: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高效地展示丰富的课程信息,同时保持表格的整洁和易读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学生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电子课程表模板、表格制作技巧视频教程
-教学手段:PPT演示、现场演示、学生分组操作、课堂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手写的课程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的?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课程表,提高学习效率。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演示表格制作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表格、设置行高和列宽、插入和删除单元格等。
2.讲解格式化技巧,如字体、颜色、边框等,展示如何使课程表美观。
3.详细讲解单元格合并的应用,以解决课程表中有连续几节课在同一时间段的情况。
4.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如何合理安排课程表,避免时间冲突。
**三、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调整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调整课程时间的方法。
2.提问:“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丰富的课程信息?”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程表设计,教师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3.提问:“制作课程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5分钟)**
1.学生独立制作自己的课程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提问:“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个更复杂的课程表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表。
2.提问:“除了课程表,你还认为哪些场景需要使用表格制作?”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制作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尝试使用不同的表格设计技巧。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表格制作软件,如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编辑、格式化等操作,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2.**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设计和调整课程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时间分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等因素,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增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4.**数字化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字化学习的习惯,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
5.**审美能力提高**:在课程表的制作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颜色、字体、边框等元素美化表格,提升了审美能力。
6.**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意见,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