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0章 逆转录病毒.ppt

发布:2017-09-01约2.69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典型艾滋病有三个基本特点: 严重的免疫缺陷,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缺陷。 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特别是卡氏肺囊虫肺 炎,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 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 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卡波西氏肉瘤。 *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2、测定病毒及其组分 * 四、防治原则 抗病毒治疗,多联疗法 疫苗研制难题: HIV抗原性漂移 融合细胞和潜伏感染阻断抗体作用 CD4+T损害妨碍免疫应答的诱发 综合措施:宣传教育,普及AIDS知识 建立HIV感染的监测体系 杜绝吸毒,禁止共用注射器 提倡安全性生活 确保输血和血制品安全 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和母乳喂养婴儿 * * 第二十章 反转录病毒 * 反转录病毒科分类 一大组含有反转录酶的RNA病毒。 1、RNA肿瘤病毒亚科:引起禽类、哺乳类以及灵 长类动物的白血病、肉瘤、淋巴瘤、乳腺癌等病毒, 如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2、慢病毒亚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3、泡沫病毒亚科:人、牛、猪的泡沫病毒。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HIV分两型:HIV-1、HIV-2 一般说HIV指的是HIV-1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具有高度致死性与惊人的蔓延速度,可以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纪杀手”。 概 述 * 2004年,估计全球有490万新感染者和300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6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达到3950万,而每天大约有1.1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死亡人数为290万。这意味着,全球每隔8秒钟就有一人感染HIV 。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 1985年发现第1例 2003年感染者62159例,病人8742例 , 死亡2359例 截至2007年4月30日,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352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52480例,死亡16155例。 截至2009年12月1日,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74万人。 中国艾滋病疫情情况 * 中国不同年份艾滋病流行发展 1985年 1989年 1998年 1995年 * 1-50 51-500 501-1000 1001-5000 5001-10000 10000 HIV感染者数 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按地区分布 (1985-2003.12) * 形态:球形病毒,80-120nm,二十面体对称 结 构 核衣壳核心——呈圆柱状 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双层衣壳 逆转录酶,整合酶等 包膜 脂质双层 糖蛋白刺突 gP120 gP41 与细胞受体结合,易发生抗原性漂移(疫苗困难) 一、生物学性状 * * 病毒基因组 基因组全长9.2Kbp 两端含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3个结构基因(env、pol、gag) 6个调节基因(tat、rev、nef、vif、vpr和vpu) * 包膜刺突gP120与CD4+细胞受体结合 gP41促进包膜与细胞融合脱壳 释放RNA+ 逆转录酶 RNA+-DNA- RNA水解酶 DNA-—DNA+ 整合酶 小部分复制 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前病毒) 6-10年潜伏 前病毒活化 转录 RNA多聚酶 RNA 部分 部分 拼接 mRNA 结构蛋白 调解蛋白 加帽加尾 子代RNA 装配 子代病毒 加包膜 出芽释放 * * gp41 gp120 包膜糖蛋白 脂双层膜 内膜蛋白 衣壳蛋白 RNA 整合酶 蛋白酶 逆转录酶 病毒的变异 由于基因易发生变异,所以其编码的包膜糖蛋白也容易发生变异 * 抵 抗 力 抵抗力弱,56℃30min灭活,但室温可 保存7天 WHO建议: 0.5%次氯酸钠 0.1%漂白粉 5%福尔马林 10min-30min 70%乙醇 煮沸 20分钟 高压灭菌 20分钟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HIV的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 传播途径: ①性行为:同性或异性间 ②血行传播:带HIV的血制品、器官 移植、人工受精、污染注射器 ③母婴垂直传播:经胎盘、母乳等方式。 致 病 性 * 主要受体 细胞表面的CD4分子 辅助受体 T细胞表面的CXCR4 巨噬细胞表面的CCR5 免 疫 损 害 * * 艾滋病毒侵入辅助性T细胞 * 病毒选择性地侵犯C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