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四季(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docx
认识四季(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认识四季”为主题,结合小学科学课后服务拓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四季的划分依据:重点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以及它们在气候、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观察四季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变化、天气变化等,认识四季的不同特征。
2.教学难点
-四季变化的内在原因:难点在于理解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和倾斜引起的,需要解释地球公转轨道、倾斜角度以及太阳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对季节的影响。
-季节转换的现象:难点在于解释季节转换期间,如春末夏初、秋末冬初等过渡季节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
-学生对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地球公转、倾斜等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温度计记录气温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季节的变化。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四季景色和气候变化图,增强视觉效果。
2.视频辅助:播放四季变化的纪录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3.实物操作:使用植物种子、温度计等实物,进行季节变化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四季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一年中有哪些季节吗?你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展示一些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四季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四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四季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基本概念、划分依据和特点。
过程:
讲解四季的定义,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划分依据。
详细介绍四季的划分依据,如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
3.四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季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季节变化案例进行分析,如春季的植物生长、夏季的天气变化、秋季的收获季节、冬季的动物迁徙。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四季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和学习计划。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季节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四季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四季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四季的定义、划分依据、特点、案例分析等。
强调四季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四季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自己所在地区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知识点梳理
1.四季的定义与划分
-春季: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
-夏季: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特点是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
-秋季: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特点是气温逐渐降低,植物开始凋零。
-冬季: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特点是气温最低,日照时间缩短。
2.四季的划分依据
-太阳高度角: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影响气温和日照时间。
-昼夜长短: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植物生长周期:植物的生长和凋零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3.四季的特点
-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植物生长迅速。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是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秋季:气温下降,植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