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分析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东北三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
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通过了解东北三省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5.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地图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指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并描述其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东北平原、长白山地等。
-重点二: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强调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以及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灾害。理解东北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寒潮、干旱、洪涝等,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难点二: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难点三:东北三省的文化特色。深入探讨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如二人转、东北菜等,以及这些文化对地区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以便于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东北三省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等,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如东北地区的风光片、民俗表演等,以增强教学直观性。
3.实验器材:准备简单的地理模型,如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室一角布置展示台,用于展示学生的地理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东北三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东北三省吗?你们对东北有哪些印象?”
展示一些关于东北三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哈尔滨冰雪节、雪乡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东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东北三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东北三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基本概念、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过程:
讲解东北三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区。
详细介绍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使用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东北三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三省的气候、资源和经济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黑龙江省的寒地农业、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东北三省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东北三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东北三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东北三省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东北三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三省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资源和经济特点等。
强调东北三省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鼓励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东北三省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提出对东北三省发展的个人见解。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知识。
-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