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pdf
硬膜下血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出血积聚在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内,发生于颅内的最常见的血肿。由于蛛网膜
张力较低,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所以血肿范围较广。出血量较大时,可以蔓延至一侧半球,但不
超越中线;由于硬膜下血肿范围较为广泛,可延伸至整个大脑半球凸面,故血肿形状多成新月形或条
带形,并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根据血肿形成和症状出现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
肿三种类型。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约为颅内出血性血肿的1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硬膜下血肿发
生率逐年增高,据统计,我国202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据推测,到2030年,其发病率将会比原来增加
1倍。
硬膜下血肿根据病因、症状,属于中医“头部内伤”“脑海损伤”“头痛”“眩晕”等范畴。外力损伤头
部,致脉络受损,血离经隧则渗溢留瘀,阻于清窍,压迫脑髓,使脑气逆乱,神明昏蒙,神无所守。
轻者或可出血自行吸收,症状缓解;重者则神机散失,病情危重。
二、临床特点
(一)主要症状
1.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意识障碍:急性者一般意识障碍较为突出,在脑损伤原发意识障碍基础上进行性恶化,较
少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有的即使出现“中间好转期”也为时短暂。亚急性者,意识障碍
常有“中间清醒期”。
(2)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征象:超过一般脑挫裂伤后脑水肿的反应程度和速度。急性者,主要表现
为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变化突出(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缓慢),较早出现小脑幕切
迹疝的征象。亚急性者,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意识进行性恶化,出现一定的生命体征变化。
发生颞叶沟回疝时,患侧的瞳孔先轻度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进而迅速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甚至双侧
瞳孔散大、固定;对侧肢体瘫痪和腱反射亢进,病理神经反射阳性。
(3)局灶性体征:伤后早起出现新的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等。或原有的脑挫裂伤
所累及某些脑功能区的相应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等;或原有的脑挫裂伤所累及某些脑
功能区的相应局灶体征明显加重
2.慢性硬膜下血肿
(1)慢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如头胀、头痛、眼底视乳头水肿等。
(2)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乏力、轻偏瘫、锥体束征阳性等。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3)精神异常等症状:智能下降等。老年人可出现痴呆、精神异常。
(二)辅助检查
1.颅脑CT检查: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和脑表面呈现新月形。急性或亚急性血肿表现为高密
度或稍高密度影,慢性血肿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图1)
2.颅脑MRI检查:在T2加权图像上,急性血肿均呈等信号强度,但亚急性、慢性血肿呈高信
号,慢性血肿可见低信号边缘、血肿中心呈高信号。
3.脑血管造影:硬膜下血肿造影在急性期表现为新月形的无血管区,而慢性期血肿常呈双凸形
无血管区,亚急性期则表现为上述两形的过渡形。因血肿部分不同,正常血管可有不同的移位与变
形。
4.颅脑超声检查:可显示血肿波和中线波移位情况。
5.头颅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颅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对估计是否发生血肿及部位有帮助。
图1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表现
A: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表现B:经中药治疗1个月后显著吸收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典型的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根据创伤史、病变广泛、无颅骨骨折、硬膜下呈现的新月形
高密度影和双凸形低密度影诊断,少数患者无创伤史。有时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与脑组织密度相似
或双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无移位,造成诊断较困难,可根据脑室有无受压变形,两侧脑室前角内
移受压变尖,脑池及脑沟变窄或消失,脑皮质和白质的分界不清等改变,对硬膜下血肿进行鉴别诊
断。采用MGS-GCS评分(Markwalder’sGradingScaleandGlasgowComaScale)作为CSDH病情严
重程度评估标准(表1)。
表1MGS-GCS评分系统
分级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