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行性感冒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pdf

发布:2025-03-12约6.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行性感冒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

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

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

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

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可

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

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者、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

群。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外感热

病”“风温”“时疫”“瘟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

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毒

热袭肺等。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一)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起病急骤,前驱症

状以发热、畏寒、咽痛为主,体温常在数小时至24h内达高峰,可达39~40℃,甚至更高或伴有寒颤,

多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和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干咳、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

病例可伴有眼结膜充血、胸骨后不适以及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例还可诱发

哮喘发作。少见症状有咯血、复发性眼眶疼痛等。少数病例可不伴有发热症状。无并发症者病程多呈

自限性,病程第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和疲倦感可迁延日久,恢复常需1~2周。

(二)并发症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2.血生化: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3.动脉血气分析: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4.病原学相关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目前主

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快速多重PCR。荧光定量PCR法可检测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咽拭

子、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且可区分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

或气管抽取物)标本更加准确。

(3)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可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测: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IgM抗

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四)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

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

型,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

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1.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

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2.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3)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3.重症与危重病例诊断

(1)出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