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9说“木叶”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5.doc

发布:2025-03-16约2.6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4-

说“木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沟通,理清全文思路。

2.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说出“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指出作者在文中探讨的诗歌现象,并能运用旧知举例说明。点燃学生酷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阅读、沟通,理清全文思路。

2.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说出“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指出作者在文中探讨的诗歌现象,并能运用旧知举例说明。点燃学生酷爱诗歌的激情。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给大家共享的这首词还记得吗?

卜算子

一叶知是秋,细雨织成愁。晓来妆罢下东楼,风逐冷衣裘。

来去忽悠悠,泥泞路难走。待得云开风晴日,求学路无忧。

有同学问我,老师,你填的这首词中“一叶知是秋”的“叶”是什么样子的。沟通过后,我想起古诗中也有很多与叶有关的诗句:屈原《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柳恽《捣衣诗》中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佺期《古意》中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等。

这些诗句中都用了“木叶”。“木叶”是什么?为什么诗人们都选用木叶呢?提出了“盛唐气象”“建安风骨”的诗人、学者、唐诗楚辞探讨专家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为我们进行了阐释,咱们一起走进他的《说“木叶”》看看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沟通,理清全文思路。

2.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说出“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指出作者在文中探讨的诗歌现象,并能运用旧知举例说明。

师:把握一篇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咱们就先来理一理文章思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8分钟)

1.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思路。

2.说出你的思路。

明确:第1段:从屈原《九歌》起先,“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木叶”即树叶,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非常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字在于“木”字。由此可见,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差别。

第4段:“木”的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第6段:“木”的其次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正因此特征,《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全文思路:发觉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

发觉:“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显明形象,关键在“木”字。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细读文本,问题探究(10分钟)

1.请从文中找出并画出描述“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相关语句,,并对比他们的意味的不同。

明确:

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非常一样,“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

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木头的影子,更多的想到了树干,排斥“叶”;示意了颜色,透着黄色,干燥,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窸窣飘舞;疏朗与绵密交织。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落叶:春夏之交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哦,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留意语境。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指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分析“木”的这两个特征的。

明确:

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五、再读文本,深化探究(10分钟)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知我们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思索并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

(第5段)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经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神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相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气,把这些潜在的力气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请大家回想一下,学过的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联想,请举例并作以阐释。

答案预设

双关:(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象征:(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