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内容分析
本课分为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下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要素
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传达的感情。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从军行)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解题: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3.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出示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1)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语文要素】
预设: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语文要素】
1.理解前两句诗的深层含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玉门关)
(2)请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这是什么样的雪山?
预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你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预设: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
“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1)“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2)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3.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感悟诗情。
1.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吗?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预设: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在家乡,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
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