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这儿真美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习作:这儿真美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为三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习作:这儿真美》。设计思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景,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描述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生活美景,学生将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锻炼思维逻辑性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欣赏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通过学习描绘家乡美景,增强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对美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感受。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描绘美景的习作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升,但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绘画或实物操作来理解美景,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善于通过文字来表现。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观察美景时,可能难以捕捉到景物的细节和变化;在描述美景时,可能遇到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够生动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写作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提供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习作:这儿真美》教材,以便进行课堂阅读和写作练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视频,以及描绘美景的范文,用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创建分组讨论区,让学生能够自由交流观察心得;在黑板上预留空间,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示范写作步骤。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习作:这儿真美》预习PPT,包含家乡美景图片和描述美景的范例,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如何用文字描绘美景。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观察美景”、“如何用语言描绘美景”设计问题,如“你看到的美景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幅画面?”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学生预习反馈,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美景描述的方法。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对美景进行观察和思考,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方便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习作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为话题,引入家乡美景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如何观察美景、如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美景。
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描述自己家乡的一处美景,并进行小组展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将美景用文字表达出来。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讲解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描绘美景。
实践活动法: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描绘美景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描绘家乡美景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描写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描绘家乡美景的习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总结法: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习作:这儿真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以下显著的学习效果:
1.观察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观察活动中,学会了如何细致地观察美景。他们能够从色彩、形状、动态等多个角度捕捉景物的特点,并在习作中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学生在描述家乡的花园时,不仅能够写出花朵的鲜艳色彩,还能描绘出蜜蜂在花间飞舞的情景。
2.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