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失业.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失业
本章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
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3.实际工资刚性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在第二章里介绍了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模型。
在模型里,我们假定在一个封闭的非货币经济中,资本
存量、劳动力和技术都是不变的,并且劳动力全部被雇
佣,不存在失业现象。这一假定只是为了简化分析,而
现实的宏观经济运行相当复杂,上述前提往往是不能满
足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就来考察劳动力资源闲置的情
况。
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对
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
充分利用这部分生产要素,全社会的产出水平能得以提
高;对失业者个人而言,失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
因此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降低失业率一直以
来都是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章主要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第一节首先分析
失业的类型并介绍自然失业率概念。第二节讨论宏观经
济处于一般均衡时的失业情况。在第三节中,我们从劳
动力市场功能发生障碍角度来分析失业产生的原因。第
四节对失业的治理作一初步的探讨。
第一节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
一、失业的类型
根据对失业产生原因的不同解释,失业可以分为古典失业和凯恩斯
失业。
古典失业是与古典学派理论相联系的。在古典学派理论里,失业实
际上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不相等的结果。供求失衡的关健在于劳动
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是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上。当实际工资水平过高
时,劳动力市场供给就会大于需求,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如果劳动
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可以充分变动的话,当失业存在时,工资水平可
以不断下调,使得劳动需求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最终能得到清除,
因此劳动市场的价格机制总是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因此,在古典模型,只要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失业只可能是摩擦
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但是,如果工资水平不能充分调整,比如政
府最低工资法规定了工资的下限等,这时失业就不可避免了。在古
典失业理论中,失业的持续存在,一定是劳动工资下降受到了市场
以外的其他障碍,而只要让劳动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大规模的失业
就不可能存在。
凯恩斯失业理论的产生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密切相
关。在经济的全面萧条期,社会总需求急剧萎缩,失业人数
高度膨胀,工资水平一降再降,却对缓解失业问题无济于事。
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增加是因为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的下降
而引起的,产品市场的过度供给导致丁劳动力市场的过度供
给。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被称为凯恩斯失业。
如果出现凯恩斯失业状态,劳动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可能失灵。
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
象不可能消除,而由于对劳动力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引致的
需求,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也不可能消除,而要恢
复到充分就业,必须提高总的有效需求,只有当产品市场供
大于求状态消失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才有可能趋于一
致,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在凯恩斯看来,引起失业的根本原
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因此凯恩斯失业也称为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问题将留在本书的第二篇中进行讨论,在本章的
以后分析中,均不考虑周期性失业问题。
二、自然失业率
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每个经济仍然总会存在一定
比例的失业人口,近年来这一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即使是
经济繁荣时期,这部分失业仍难以消除,因此一般认为,这
些失业人口是在经济的动态变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弗里德
曼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把这种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
有收敛点的失业率。也就是说无论经济如何波动,自然失业
率一般被认为是社会难以清除的。这种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
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多种
因素有关,而与市场经济运行本身无关。
从长期来讲,失业率最终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因此在
近年来国外失业理论文献中,自然失业率是一个更为重要的
概念。动态地看,失业率的决定是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