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中举》这一经典小说,通过分析范进的性格变化,探讨科举制度对人性扭曲的影响。同时,通过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审美体验。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理解科举制度下的人物命运,感受时代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范进中举后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分析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探讨小说的社会意义。
难点:
1.学生对古典文学背景知识的缺乏,影响对小说内容的深入理解。
2.学生在分析人物心理和作品深层含义时,缺乏批判性思维。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心理,培养批判性思维。
3.结合课本注释和教师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4.通过写作练习,如人物性格分析、社会意义评论,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课文内容,系统讲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小说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范进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3.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互动平台:运用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交流。
3.教学软件:利用文学分析软件,辅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人物心理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科举制度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回顾相关历史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举例说明:以范进为例,分析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心理变化,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举制度对范进和其他人物命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
3.新课呈现(续)(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进一步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以范进中举后的疯狂行为为例,说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探讨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人物分析或主题评论。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5.新课呈现(续)(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与《范进中举》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举例说明:以《儒林外史》中的其他人物为例,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举考试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科举制度。
6.巩固练习(续)(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心得,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科举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提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或《红楼梦》等作品,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范进中举》为主题,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
9.课堂延伸(约5分钟)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学讲座或读书会,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层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学生掌握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并能够分析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2.能力层面:
-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从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