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范进中举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范进中举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范进中举》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探究人物形象”为主线,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感受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对功名利禄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3.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人物性格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特别是范进性格的多面性及其转变过程。
2.作品主题的把握,理解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难点:
1.范进性格的复杂性及转变原因的理解。
2.笑剧效果与讽刺意味的内在联系。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范进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其性格的转变和内心矛盾。
2.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讽刺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揭示小说的深层主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讽刺手法,加深对讽刺艺术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以及《范进中举》的相关课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范进中举》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辅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互动环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准备书桌和椅子,确保教学环境的舒适和安全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范进中举》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提问:同学们,刚才的影视片段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能从范进的举动中感受到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为什么会这样?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背景?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范进中举》,探究范进的命运轨迹,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3.讲解范进的命运变化,分析其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因素。
4.探讨作品主题,理解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变化的原因。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课堂提问:范进的性格转变是否合理?为什么?
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面。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在《范进中举》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
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扮演范进,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范进的命运和心理变化。
2.学生分享表演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进中举》有了怎样的认识?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和讽刺手法。
3.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强调学习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共45分钟,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范进中举》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知识点梳理
1.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的性格特点:善良、孝顺、勤奋、贪图名利、虚荣、易受外界影响等。
-范进的命运变化:由贫困潦倒到中举后疯狂,再到最终清醒。
2.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封建社会末期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等。
-儒家思想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科举功名,导致人物为追求名利而奋斗。
3.文学手法:
-笑剧手法: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荒诞性。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