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docx
中国法制史
早期:
原始社会里,调整社会关系的共同标准是氏族习惯
夏:
夏朝法律内容:“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商:
商朝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嫡长继承
商代刑罚制度中的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
周:
刑罚世轻世重:刑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西周法官在审判中推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五听
西周穆王时期,令吕侯重修订刑书,史称吕刑
西周时期刑罚制度中的五刑的有墨、劓、剕、宫、大辟
西周婚姻制度中的“七出”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的内容包括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西周的买卖
-
中国法制史部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
10/21
名词解释:
五听:
五听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审讯方式。就是承受察言观色的方式进展审讯,进而推断受询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听”,通过观看,觉察其言辞供述的虚假或冲突;“色听”,观看其面部表情的变化;“气听”,观测其呼吸及心跳的反常表现;“耳听”,观看其听觉的失常之处;“目听”,观看其眼神或目光的反映。
五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期改革刑制,标志着奴隶制五刑开头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三赦三
-
社会主义史学习心得体会.docx
社会主义史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章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1.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
社会主义思想源于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社会变革,乌托邦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构想。随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2.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品,旨在消除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3.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
中国法制史(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陈金全 著 第十章 晚清时.ppt
中国法制史;第十章晚清时期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肇始;〔二〕公布?钦定宪法大纲?
〔三〕设立资政院和谘议局
1.资政院
清末资政院根本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议会,只不过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而已。
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的预决算、税法及公债,议定宪法以外的新法典及法律修改事项及其他“奉特旨交议事件〞;2.谘议局
谘议局作为“各省采取舆论之所〞,是在督抚严密控制之下用以点缀民主的咨询机构。
〔四〕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重大信条十九条?在皇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作了一定的相互制衡,然而其“阙略〞了人民的权利义务,所以它最终也只是一种应急的政治策略;第二节清末的修律活动;第三,改革刑罚,废除了凌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docx
长郡中学2024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审题人: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
-
宋代市舶司制度对海上贸易的管控机制.docx
宋代市舶司制度对海上贸易的管控机制
一、宋代市舶司制度的历史背景与设立动因
(一)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制度需求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初期与海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余个,南宋时期更扩展至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及东非等地。海外贸易的繁荣催生了中央政府对贸易规范化管理的迫切需求。市舶司的设立,正是为了应对走私猖獗、税收流失等问题。例如,北宋初年广州港因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蕃商侵利,国课日损”(《宋史·食货志》),这直接推动了市舶司制度的诞生。
(二)市舶司的机构沿革与职能扩展
市舶司最早设于广州(971年),后陆续在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地设立。南
-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docx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消灭了的赋税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头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格外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
-
清代社会变迁与民众适应机制研究.docx
清代社会变迁与民众适应机制研究
目录
一、内容描述..............................................3
1.1研究背景与意义.........................................4
1.2文献综述...............................................5
1.3研究方法与思路.........................................8
1.4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9
二、清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
-
七年级社会实践活动计划.docx
七年级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引言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计划,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计划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有效落实,达到预期效果。
一、计划制定的核心目标
明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活动的可持续性,使社会实践成
-
八年级道法实践与应用计划.docx
八年级道法实践与应用计划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实践与应用计划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八年级作为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实践与应用计划,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计划目标
明确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提升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目标包括
-
八年级下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docx
八年级下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引言
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计划旨在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内容、步骤和保障措施,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八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计划的核心目标与范围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锻炼能力,深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活动内容涵盖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调研、职业体验和公益募捐等多个方面,旨
-
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的启示.docx
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目录
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的启示(1)................3
一、内容概括...............................................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4
(二)相关概念界定.........................................5
二、古代监察制度概述.......................................6
(一)古代监察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ptx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汇报人:文小库2025-06-10
目录02制度核心内容制度创立背景01中央政治架构03制度历史评价05地方控制体系制度遗产影响0406
制度创立背景01
秦统一六国历史进程变法图强基础技术军事优势战略外交配合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军功爵制、建立县制等改革,使秦国形成高效军政体系,为统一奠定制度基础。尤其奖励耕战政策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在战国后期跃居七国之首。采用远交近攻策略,通过张仪连横破坏六国合纵,同时把握长平之战等关键战役时机,逐步削弱赵国等强敌。灭国顺序从弱到强(韩赵魏楚燕齐)体现系统性战略规划。秦军配备标准化青铜武器和弩机,修建郑国渠保障后勤,建立以
-
11章清末法律制度66课件.ppt
课后思考题名词解释:1. 钦定宪法大纲2. 会审公廨论述题清末礼法之争图片:讽刺清末立宪的漫画**图片:立宪党人第三次情愿代表的合影*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赏识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1章1840----1911清末法律制度清末立法指导思想“兼取中西”、“会通中外”A“务期中外通行”B“本礼教”,“重纲常”C预备立宪清
-
【推荐】法制副校长制度中学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docx
【推荐】法制副校长制度中学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总则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任职条件
政治素质要求
法制副校长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和法制宣传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专业能力要求
须具备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docx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
第I卷
一.综合检测题(共50题)
1.《大明律》的篇目数是()。
A.6篇
B.7篇
C.12篇
D.18篇
参考答案:B
解析:《大明律》的篇目数7篇,30卷,460条。
考点:明朝的法律制度,明朝的立法概况
2.为禁止不法之徒欺行霸市,干扰正常交易,《大明律》专设有罪名,称为()。
A.坐赃
B.禁榷
C.把持行市
D.强行交易
参考答案:C
解析:为禁止不法之徒欺行霸市,干扰正常交易,《大明律》专设有罪名称为把持行市《问刑条例》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补充规定,从而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
考点:明朝的法律制度,明朝法
-
中国法制史(中国民航大学)知到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题库2025年中国民航大学.docx
中国法制史(中国民航大学)知到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题库2025年中国民航大学
魏晋时期,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
答案:死刑复奏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
答案:准五服以制罪;死刑复奏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些表述正确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
答案:《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魏律》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魏明帝时,傍采汉律制成《新律》十八篇的主要是()
答案:陈群;刘劭
魏《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
-
中国法律史知到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题库2025年四川师范大学.docx
中国法律史知到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题库2025年四川师范大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
答案:死刑复奏制度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后推行的新政有()
答案:“尽地力之教”;“善平籴”;制定《法经》;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
首次规定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的法典为()
答案:《开皇律》
隋朝《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渊源于()。
答案:《北齐律》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
-
依法治校年终工作总结.pptx
演讲者:
汇报时间:
依法治校年终工作总结
-
2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具体工作成果
3
年度工作回顾
2
工作挑战与应对措施
5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4
团队合作与成果共享
6
未来工作规划
7
结束语
8
引言
1
引言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站在这里,将为大家汇报本年度我所在学校在依法治校方面的工作成果与经验
本篇演讲旨在梳理我们一年的工作成果,为来年的工作指明方向,同时也是对我们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份阶段性总结
年度工作回顾
2
年度工作回顾
1.1法律法规学习与宣传
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通过校园广播、海报、校园网
-
七年级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计划.docx
七年级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计划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的法治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系统、科学的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一份科学、可操作、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实践计划,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升法律素养,为未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一、计划的核心目标与范围
本计划旨在通过多样化、实践性强的教育形式,增强七年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具体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树立尊法守法的责任感。计划的实施范围涵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涉及校内外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