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BasicToxicology)
课程编码:1322008217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课内实验时数:32
学分:3.5
开课单位:公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卫生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
适用对象: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毒理学(Toxicology)是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
以研究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及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
管埋的科学。
毒理学基础或基础毒理学(BasicToxicology)是利用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免疫学、细胞学以及
-
毒理学复习重点.pdf
07级临床一教班、二教班毒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0
1经典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典毒理学(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
现代毒理学:所有源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平安性评价与危险性评价的学科。
2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但是考试的时候不会直接问毒理学研究的是哪三个领域?问法例如:问:工
业和环境毒物除考虑对人的影响,还要研究其对鱼类、鸟类、陆栖动物及植
物等的影响这属于哪类毒理学范畴?正选:描述毒理学。)再三追问出题老师
后:题目轮廓为一根据毒理学实验进行某些源化学物的剂量设定•…正选:
属于管理毒理学的范畴。
(1)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pptx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原机制与防控策略汇报人:
目录铜绿假单胞菌概述01感染途径02临床表现03诊断方法04治疗策略05预防措施06
01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定义铜绿假单胞菌概述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在潮湿环境中繁殖迅速。感染途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伤口和医疗器械等途径感染,尤其在医院环境中较为常见。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者、长期住院患者和接受侵入性治疗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表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多种疾病,症状因感染部位而异。
特性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鞭毛和菌毛,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水体和土
-
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行业发展方向及匹配能力建设研究报告.docx
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行业发展方向及匹配能力建设研究报告
第PAGE1页
TOC\o1-3\h\z\u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行业发展方向及匹配能力建设研究报告 2
一、引言 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3.研究目的与任务 4
二、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行业概述 5
1.溶瘤病毒基本概念及特性 5
2.工程化改造的概念与意义 7
3.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的应用领域 8
4.行业发展概况及现状 9
三、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1
1.技术发展与创新趋势 11
2.
-
中毒总论教案(2025)_0.doc
PAGE1/NUMPAGES1
中毒总论教案(2025)
科目;内科学任课老师:
黄存军授课对象:
2025级预防医学本科(1)班人数:
115人章节标题:
中毒概述授课时数:
3学时授课地点:
北湖校区501授课日期:
2025.5.29讲授课题:
中毒概述教学目的:
1.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2.熟悉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3.了解中毒的病因的中毒机制,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教学重点:
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急诊处理。
教学难点:
急性中毒的诊断。
教学方法:
1、讲评式与提问式相结合2、典型临床病例教具:
光盘、激光笔导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不慎而造成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急
-
毒理学第二章题库及答案.doc
毒理学第二章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不包括()
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
2.下列哪种途径不属于化学毒物的吸收途径()
A.经胃肠道B.经呼吸道C.经皮肤D.经血液
3.影响化学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不包括()
A.溶解度B.粒径大小C.肺通气量D.肝脏功能
4.化学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不包括()
A.可逆性B.饱和性C.特异性D.竞争性
5.下列哪种组织对化学毒物的储存作用最强()
A.肝脏B.肾脏C.脂肪D.骨骼
6.化学毒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小肠D.肺
7.参与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酶主要存在于(
-
《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目录
一、《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二、《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三、《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四、《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论文
《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冠病毒的爆发和蔓延,给全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知在这个特殊时期,研究新冠病毒康复者抗体消长趋势与病毒变异关系的重要性。新冠病毒的
-
《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目录
一、《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二、《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三、《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四、《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论文
《变异株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面对近年来全球肆虐的变异株病毒,我深感其带来的危害与挑战。新冠病毒的变异使得疫情形势愈发严峻,这也让我意识到深入研究变异株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决定
-
微量淋巴细胞毒检测技术.pptx
微量淋巴细胞毒检测技术;目录;01;定义与基本原理;检测技术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价值;02;细胞毒性反应机制;实验体系组成要素;结果判读标准;03;样本预处理规范;试剂配制与孵育条件;实验环境控制要点;04;器官移植配型检测;血液病诊断支持;免疫治疗监测;05;标准品使用规范;操作人员资质管理;实验记录与复核流程;06;自动化检测改进方向;新型标记技术融合;精准医疗应用前景;感谢观看
-
异常淋巴细胞病理学与临床分析.pptx
异常淋巴细胞病理学与临床分析演讲人:日期:
目录CONTENTS01基础概念解析02形态学特征分析03检测技术应用04临床关联性疾病05诊断流程规范06案例教学与实践
01基础概念解析
异常淋巴细胞定义与分类01异常淋巴细胞定义异常淋巴细胞是指形态、免疫表型或基因型上异常的淋巴细胞,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02异常淋巴细胞分类根据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异常淋巴细胞可分为反应性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和其他异常淋巴细胞。
正常与异常形态对比正常淋巴细胞形态较小,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或稍微不规则,染色质紧密。正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多样,可能出现胞质内空泡、核分叶、多核、核仁明显等形态学特征。异常
-
PD-L1信号在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性骨髓炎中的作用研究.docx
PD-L1信号在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性骨髓炎中的作用研究
一、引言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骨骼感染性疾病,其中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在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PD-L1信号通路作为免疫系统中的关键调节机制,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PD-L1信号在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性骨髓炎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PD-L1信号通路概述
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属于B7家族成员。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在感染、肿瘤等
-
巨细胞病毒病理与防控研究.pptx
巨细胞病毒病理与防控研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病原学基础
02
临床病理表现
03
诊断技术标准
04
治疗策略进展
05
预防控制体系
06
研究前沿方向
01
病原学基础
病毒分类与结构特征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人类疱疹病毒β亚科的一种。
病毒分类
结构特征
化学组成
巨细胞病毒颗粒较大,直径约为150-200纳米,呈球形或椭圆形,由核心、衣壳和包膜三部分组成。
病毒核酸为线性双链DNA,相对分子质量为150×10^6道尔顿,含有约230kb的基因组,编码约200个开放阅读框。
宿主细胞感染机制
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
巨细胞病毒通过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与宿主
-
巨细胞病毒检测.pptx
巨细胞病毒检测;目录;01;巨细胞病毒(CM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人类疱疹病毒中最大的一种。;感染高危人群分析;临床诊断必要性;02;血清学抗体检测;
;抗原快速检测;03;样本采集与保存规范;检测设备校准要求;生物安全防护等级;04;定量阈值判定标准;假阳性/阴性干扰因素;;05;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母婴垂直传播筛查;免疫缺陷患者管理;06;自动化检测系统;多重联检技术突破;即时检测设备研发;感谢观看
-
医疗与病毒传播的关系.pptx
医疗与病毒传播的关系
汇报人:可编辑
xx年xx月xx日
目录
CATALOGUE
医疗体系与病毒传播
病毒传播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医疗科技与病毒传播
公共卫生与病毒传播
社会因素与病毒传播
01
医疗体系与病毒传播
医疗体系负责检测病毒,确诊感染病例,追踪感染源,为防控提供依据。
诊断与监测
医疗体系负责隔离感染者,提供治疗和护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隔离与治疗
医疗体系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疫苗,组织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研发与接种
面对大规模疫情时,医疗体系可能面临床位、医护人员和物资等资源不足的挑战。
医疗资源不足
信息沟通不畅
公众恐慌与误导
医疗机构之间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不
-
气肿疽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ocx
气肿疽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一、引言
气肿疽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由于该菌的快速繁殖和致病性,其检测和诊断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培养法、血清学检测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但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局限性。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气肿疽梭菌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快速性,被广泛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本文旨在建立气肿疽梭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其初步应用进行探讨。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本研究所用到的材料包括气肿疽梭菌菌株、引物、PCR试剂
-
解析紫外线对大肠杆菌、A型流感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效应及应用前景.docx
解析紫外线对大肠杆菌、A型流感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效应及应用前景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微生物的控制与灭活对于保障人类健康、维持环境生态平衡以及推动工业生产的安全高效进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紫外线灭活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消毒手段,正逐渐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诊所等场所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聚集地,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它们极易引发交叉感染,严重威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紫外线消毒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病房、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消毒,能够有效杀灭空气中和物体表面的致病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为医疗环境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
-
艾滋病病毒(HIV)脑炎的多维度临床剖析与诊疗进展探究.docx
艾滋病病毒(HIV)脑炎的多维度临床剖析与诊疗进展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1981年首次报告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在抗病毒治疗、预防策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HIV感染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3年全球艾滋病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约有3840万HIV感染者,新增感染人数约130万,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63万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34与Bm51基因特性的深度解析.docx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34与Bm51基因特性的深度解析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属于杆状病毒科甲型杆状病毒属,是蚕桑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微生物。家蚕感染BmNPV后会引发血液型脓病,各龄蚕均会发生,以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发生最多,病蚕后期表现为体色乳白,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脓而死,给蚕桑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因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70-80%,而BmNPV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
近年来,随着分
-
解析葡萄卷叶伴随病毒2基因的分子变异与重组奥秘.docx
解析葡萄卷叶伴随病毒2基因的分子变异与重组奥秘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葡萄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水果之一,在全球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葡萄产业已成为多地农业生产的支柱性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宜栽培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2011年启动实施相关规划后,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葡萄酒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生态改善;新疆昆玉市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气候优势,通过引进新品种、创新种植技术,建立多个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使葡萄产业成
-
典型芳香类VOCs降解菌株筛选与降解机理探究.docx
典型芳香类VOCs降解菌株筛选与降解机理探究
目录
典型芳香类VOCs降解菌株筛选与降解机理探究(1)..............3
一、内容概览...............................................3
1.1研究背景...............................................3
1.2研究意义...............................................8
1.3研究内容与方法.........................................8
二、芳香类VOCs污染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