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基础知识及护理常规标准.docx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基础知识及护理常规标准
一、概述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主要是观察冠状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堵塞等病变,同时也可以观察心脏各个腔室的病变。
(一)适应证
各种心脏及血管病变、心脏血管支架后复查。
(二)禁忌证
碘对比剂过敏者、检查中不能配合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哮喘等。
(三)目的
显示冠状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堵塞及异常管腔等病变。
(四)方法
是指经肘静脉以团注的方式注入对比剂,采用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自动触发,对心脏及心脏血管进行快速扫描的检查方法。
(五)心脏CT成像基础知识概述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心脏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给各部位组织和器官,并带走代谢废物,使细胞维持正常功能。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为冠状动脉循环。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供血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窦内,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
(六)心脏CT成像正常影像学表现
1.心脏CT成像概述
心脏CT扫描要求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均较高的CT设备,CT平扫通常不能分辨出心壁和心腔的轮廓,需要使用对比剂和心电门控技术,即CTA检查。横断面从上至下可观察到主动脉弓层面、主-肺动脉窗层面、左心房层面、四腔心层面等。
2.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CT成像
(1)冠状动脉:容积再现(VR)图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树的解剖。左冠状动脉主干自主动脉左窦发出后,走行于肺动脉下方和左心房之间,后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是左主干的延续,沿前室间沟到达心尖部,同时分出间隔支供应室间隔,分出对角支供应左室前侧壁。回旋支沿左房室沟走行,发出钝缘支,供应左室侧壁心肌。右冠状动脉自主动脉右窦发出后,沿右房室沟走行至心底部,通常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供应室间隔下后部和左室后壁心肌。
(2)冠状静脉:冠状静脉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左室后静脉、左房斜静脉等。心大静脉起自心尖,沿前室间沟上行,再沿左房室沟到膈面汇入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起源于心尖,沿后室间沟进入冠状静脉窦。心小静脉走行于右房室沟内,汇入冠状静脉窦。左室后静脉起自左室膈面,汇入冠状静脉窦。左房斜静脉是左房后壁的一支小静脉,沿左房背面斜行汇入冠状静脉窦。
3.体肺循环大血管CT成像
(1)主动脉及其大分支: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全程共分为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2)肺动脉和肺静脉。
1)肺动脉:肺动脉是短而粗的动脉干,起自右室漏斗部,经主动脉根部前方向左上后方,至主动脉弓凹侧,相当于第4胸椎水平分为左、右肺动脉入肺。
2)肺静脉:肺静脉变异较多,通常左右各有2支肺静脉,有时右侧有3支肺静脉,双侧肺静脉最终均汇入左心房。
4.心包正常CT表现
(1)心包:心包是一个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其外层为纤维心包,顶端与大血管根部外面延续,底部部分与膈肌的中心腱延续,周围借韧带与气管、胸骨相连。纤维心包的内表面有浆膜被覆,在大血管根部从上方和后方反折到心脏表面,延续为心包脏层,又称为脏层心包。正常心包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起到润滑心包的作用。
(2)心包窦:脏层和壁层心包的移行部将大血管根部分隔包裹为两组。一组包裹了主动脉和肺动脉,另一组包裹了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两组间的心包间隙称为心包横窦,下腔静脉和肺静脉与左心房后壁间的间隙称为心包斜窦。
(七)心脏基本病变影像学CT表现
1.心脏异常
(1)心腔大小改变: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心腔扩大。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以左心室增大为主;扩张型心肌病常以左心室增大为主。
(2)心肌异常。
1)心肌肥厚:最常见于肥厚型心肌病,可表现为以室间隔肥厚为主的非对称性肥厚及以心尖为主的心尖肥厚,还可为室间隔和左室游离壁弥漫增厚的对称性肥厚。长期高血压病由于左心室后负荷的加重,也可引起左心室心肌增厚。
2)心肌变薄和密度异常:多见于冠心病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梗死心肌通常变薄,心肌密度减低,有时左心室腔内还可见血栓形成。
(3)瓣膜异常:超声心动图是评价瓣膜病变的首选方法。CT由于受到时间分辨率的限制,无法明确血流动力学情况,主要观察瓣膜的增厚、钙化。
2.冠状动脉异常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无创影像学技术中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显示的最佳手段。但是,并不能将纤维组织和脂质、血栓或出血等组织明确地进行分辨,仅能根据CT密度值,将斑块划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
1)钙化斑块:CT值>130HU的斑块定义为钙化斑块,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病变的标志。
2)非钙化斑块:CT值<130HU的斑块属于非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