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我国指南.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32·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年10月第51卷第 10期 ChinJRadiol,October2017,Vol.51,No.10
· ·
规范与共识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
中国指南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
《中华放射学杂志》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指南写作专家组
自2003年开始,国际公认的64排CT应用于心 术,已经获得临床广泛应用,成为实施经导管冠状
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CTangiography, 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看门
CCTA)已经超过10年,目前已经成为诊断冠状动 人”(door-keeper),对有胸痛症状、疑诊冠心病的患
脉疾病的主要无创影像学工具。近年来CT设备成 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4-6,9,14-16]。
像能力进一步提升,标志性的进步体现在CCTA图 (一)对设备等工作条件的要求
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而患者的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1.设备成像和后处理能力:多部国际、国内指
在此领域,国内外专家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和医 南和专家共识均已经明确,CCTA技术需要使用包
学研究证据,并发布了多篇专家共识或指南[1-9],但 括64排(非64层)以上的CT设备[2,4-7]。为了弥补CT
均缺乏详细的技术操作指南。 设备时间分辨力(图像的X和Y轴时间分辨力)的
《中华放射学杂志》在2011年也率先牵头在国 不足,需要控制患者心率和心律。在此指出,宽体
内发表了《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 探测器(目前最宽16cm探测器)能够提高Z轴(沿
[8]
识》 ,对于CCTA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作 身体长轴方向)时间分辨力,缩短整个心脏采集所
用。然而,该专家共识发表超过5年,无论是CT设 需时间,减少或消除心率和心律变化产生的错层伪
备平台,还是软件及临床技能,近些年均获得了快 影,但并非改善X和Y轴时间分辨力。
[10-13]
速发展 ,需要重新梳理某些新技术的应用规范, 心外膜下可视的冠状动脉血管树的管腔直径
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同时,对于许 为0.50~5.00mm,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斑块和狭
多期望尽快开展CCTA临床工作的医院,需要有详 窄,要求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小于被观察血管的
细、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化指南来指导工作。本指 直径,目前在17cm重建视野(FOV)下,X-Y轴空间
南力争实现在该领域有规范化操作标准可循,并进 分辨力为0.33mm×0.33mm,Z轴的空间分辨力(层
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让患者获益。 厚)为0.50~0.75mm,尚显不足。看清斑块的大致
一、开展心脏冠状动脉CT工作的基本要求 病理成分,要求分辨力达到0.05mm以下,目前CT
CCTA 目前作为安全和准确的无创影像学技 设备还有相当差距。CCTA检查要求使用最薄层扫
描和尽可能小的重建视野,用以增加图像的空间分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7.10.004 辨力。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I05B02); 每例CCTA超过200幅横断面图像,加上近年
国家重大专项(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