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做个生态瓶》教学设计.doc
PAGE
PAGE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生物和栖息地》单元7.做个生态瓶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生物和栖息地》
课题
7.做个生态瓶
课时
1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5~6年级⑤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⑥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科学思维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探究实践
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态度责任
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广口瓶土壤沙石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态问题。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1.出示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图,交流每个区域都有哪些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
提问: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揭示概念:
(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作生态系统。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
学生对于牛顿摆很感兴趣,但多数只是着迷于它的运动,也会对于能量的传递充满了各种问题,因此,用牛顿摆的各种问题定下本课的研究方向,打开学生对于能量传递的问号,让求知的渴望贯穿整课。
二、探索
(一)做个生态瓶
1.出示制作模拟水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水域生态瓶讨论:
(1)池塘里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
(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
(3)泥沙需要放多少?
(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
陆地生态瓶讨论:
(1)陆地上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
(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
(3)湿润的土壤需要放多少?
(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
2.教师展示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制作生态瓶。
预测一下:
(1)不喂食,瓶子里的鱼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瓶子里,情况会怎样?
(2)不打开盖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二)是什么破坏了生态平衡
1.视频出示生态遭到破坏的例子。
提问: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小结: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阅读捕杀海赖的资料,讨论这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在做生态瓶中,教师要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亲自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同时制定观察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探究“活动”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本领。
三、研讨小结
1.讨论:你知道还有哪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讨论、分析生态平衡失衡的原因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四、拓展
同学们的生态瓶都做得非常漂亮!那生态瓶后期怎么养护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观察记录单,课后请同学们每天观察记录瓶里物体的情况。
这一课有很多碎片化的实验,串起这些实验的核心词就是“能量转换”。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生态瓶中,非生物因素有泥沙、水、空气、(????)等。
A.水草B.阳光C.金鱼D.螺
2.制作生态瓶时,应先放入(????)。
A.小鱼B.水草C.泥沙D.螺
3.下列关于叙述制作封闭生态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A.生态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B.采用较强的散射光,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C.选择的动物个体不宜太大
D.小鱼可以放2到3条
4.我们制作的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A.生态瓶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