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国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就地热再生).docx
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再生沥青应充分考虑到原路面混合料的性能状况和就地热再生施工的特点,必要时应参照原路面材料再生施工前的参数状况,对新拌沥青混合料的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满足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路用性能的同时,还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便于施工。
(1)取样
设计再生混合料,首先要对原路面进行取样,可采用沥青路面修补车模拟就地热再生施工的加热方式取样,也可采用钻芯、切块等方式。混合料样品数量应不少于100kg,取样时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避免在修补不久的路面区域内取样。
(2)旧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级配测定
旧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必须要回收,经测定其沥青的含量。一般采用离心分离法(T0722-1993)进行沥青含量的测定;并对矿料级配进行筛分检验(T0725-2000),检查对照原设计配合比和施工生产配合比的差异情况。
(3)旧沥青的回收与指标测定
抽提液中的沥青用阿布森法(T0726-2011)或旋转蒸发器法(T0727-2011)进行回收,回收时应尽量避免矿粉和三氯乙烯在沥青中残留,以免影响沥青三大指标的测定结果。回收后的沥青需要测定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等指标,以检查沥青的老化程度。
(4)再生剂指标测定和选择
各种再生剂之间的性质差异较大,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再生剂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根据沥青的老化程度选择相应类型的再生剂。
(5)再生剂掺量确定
为了还原老化沥青的原有性能,达到沥青再生的目的,需要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一定量的再生剂。再生剂类型确定之后,还需要确定再生剂的用量。再生剂掺加量一般采用试配的方法,可根据经验预先确定不同的比例,测定掺加不同比例的再生剂后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不断调整沥青与再生剂的比例,直至再生沥青的各项指标,如针入度、软化点、延度以及黏度等参数达到或接近设定的最佳状态时的指标要求,并以此确定沥青路面热再生施工时再生剂用量。
(6)热沥青用量确定
当路面沥青含量低或者老化严重,在喷洒再生剂和添加新沥青混合料之后仍无法满足混合料质量要求时,可根据路面状况喷洒一定量的热沥青,喷洒的沥青用量根据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来确定。
(7)新沥青混合料的添加
由于就地热再生施工中100%利用原路面的旧沥青混合料,所以新混合料的加入量很少,不受设备能力的限制。在设计配合比时,根据原路面材料的试验检测参数和施工经验,确定新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含量等参数,新沥青混合料添加的比例是根据路面和路面病害的状况来确定,通过新加入的沥青混合料来补偿由于原路面变形、集料级配不满足要求造成的缺陷。有时也可能需要通过改变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类型来改变原路面的状况,如原路面采用开级配(AK型)沥青混合料。由于开级配材料的封水性能差,在年平均降雨量大的地区,往往因雨水过量下渗而造成路面产生大量的路面病害。这时,需要在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的同时,添加一定数量、特定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将原路面AK型沥青混合料调整成为标准AC型沥青混合料,形成更理想的封水面层。也可以在就地热再生施工的同时,在再生后的热路面材料上加铺一定厚度的新沥青混合料,新旧沥青混合料热黏结后形成全新的路面磨耗层和封水层,以控制路表水的过量下渗来改善路用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2、整形就地热再生
整形就地热再生工艺是路面维修中最常用的再生方式,主要适用于路用性能下降需要恢复的道路,以及道路的预防性养护和整治出新。其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1整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流程图
2准备工作
施工前清除原路面上的突起路标,清扫路面杂物。为保证施工时边界线顺直,施工前要标定施工基准线,即再生设备行走基准线。也可以现有车道分道标线作为参考基准,将车道标线连成一条连续的基准线。基准线要平滑、顺直、明显,保证驾驶员、操作手易于观察和控制。为了保证施工开始后起点段纵向施工接缝的顺直,应从施工起点后延30~50m,开始标定行走基准线,以便设备提前就位。
为了保证施工起点处接缝的平整无错台,放工前用加热王对施工起点作预处理,将起点沥青路面加热至软化,加热范围横向3.75m(根据车道宽度确定),纵向2m,挖除原路表面2cm左右的混合料。
开始施工前,车辆按施工工艺顺序就位,然后预热再生机械、点燃长明火。驾驶员定好行走基准标杆,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就绪后,报告现场负责人。
3加热作业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地热再生系列机组开始施工。就地执再生施工工艺中,施工温度是其灵魂,温度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在加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热工艺,加热作业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达到施工要求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深度,二是路表面混合料不会过热或碳化。只有路面加热充分而不老化,才能保障翻松路面时不打碎集料,进而保证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
采用间歇式热辐射加热技术对原路面进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