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x

发布:2025-05-25约2.9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变态反应

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通常称为变应原。02又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接受相同抗原的再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应答,其特征是生理功能的紊乱或组织细胞的损伤。01变态反应(allergy)

1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2I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5(细胞免疫)4IV型变态反应3II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分类

第一节I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因其发生速度快,也称速发型变态反应。特点:发生速度快,消退也快;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介导抗体为IgE。

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螨等;01食入性:如牛奶、鸡蛋、海产品等;02药物性:包括青霉素、普鲁卡因、磺胺等;03特殊类型:如粉尘颗粒、尾气中的有些废气等。04变应原一、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格链孢子长蠕孢子禾本科花粉豚草花粉尘螨

IgE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能产生IgE的浆细胞分布在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01IgE是亲细胞抗体,能通过其FcεR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进入致敏状态。02(二)IgE

IgE结合在具有FcεR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三)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细胞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二者均来自于骨髓的髓样造血干细胞,肥大细胞分布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液中。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分布有高亲和力IgE的FcεR,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结合,细胞膜不稳定,导致细胞脱颗粒,I型变态反应发生。

肥大细胞的激活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5分钟激活后60分钟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仅少量存在于外周循环血中。其活化释放的生物学活性介质参与了I型变态反应的晚期反应。

01致敏阶段02发敏阶段03效应阶段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二、发生机制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01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02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FcεR)结合03机体进入致敏阶段041、致敏阶段

释放生物学活性介质04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03与致敏细胞上相应的两个以上的IgE结合,FcεR桥联02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012、发敏阶段

释放的生物学活性介质包括两种:预先储存的介质新合成的介质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和组织: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黏膜腺体分泌增多3、效应阶段

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变应原特应性机体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结合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FcεR桥联脱颗粒外排分泌生物学活性介质预先储备的介质新合成的介质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全身性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荨麻疹初次产生再次I

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01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02消化道过敏反应03皮肤过敏反应04三、临床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形成的鼻息肉

荨麻疹

寻找变应原,并避免与之接触脱敏疗法与减敏疗法药物治疗四、防治原则

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特点:参与抗体是IgG、IgM有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导致靶细胞溶解破裂12第二节II型变态反应

1同种异型抗原2自身抗原3修饰的自身物质4改变的自身物质5异嗜性抗原抗原类型一、发生机制

01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溶解靶细胞02吞噬细胞:发挥吞噬、杀伤及调理作用03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作用

效应细胞及分子作用示意图半抗原刺激机体抗体(IgGIgM)NK细胞的ADCC作用补体发挥溶细胞作用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

二、临床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半抗原型2、免疫复合物型3、自身免疫型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新生儿溶血症

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特点: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所引起参与的抗体是IgG、IgM和IgA有中性粒细胞和补体的参与第三节III型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IC)抗原抗体比例免疫复合物种类结果合适大分子IC吞噬细胞吞噬抗原量远多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