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7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doc
第3单元相识100以内的数
第7课时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例6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实力。
3.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
习惯。
【教学重点】
相识整十数,理解整十数的含义,正确读写整十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多一些”“少一些”。
谈话:同学们,瞧,这是什么?(才智星)这些美丽的才智星是小猴和小猫竞赛时折的,你们想知道竞赛结果吗?请看屏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6:小猴和小猫竞赛折才智星。小猴说:“我折了34个。”小猫说:“我折了38个。”
(老师在黑板上贴动物图片并板书34和38)
提问:听了小猴和小猫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请在四人小组中沟通。四人小组沟通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回答:小猫赢了竞赛,小猴输了;38大于34,34小于38;小猫折的比小猴多,小猴折的比小猫少。
引导:你怎么看出小猫赢了?小猫折的比小猴多许多吗?
得出:小猫折的比小猴多一些。(板书“多一些”)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得出:小猴折的比小猫少一些。(板书“少一些”)
2.“多得多”“少得多”。
小狗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竞赛,它也赶来了。瞧,小狗折了10个呢!那么小狗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小狗比小猴少得多;小猴比小狗多得多)(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3.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
4.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团结合作,思索问题既仔细,又有创意。
讲解并描述:小熊和小兔来到了一片果园,它们看到了什么呢?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小熊说:“苹果有4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提问: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呢?(小组探讨,沟通)
PPT课件出示: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先独立思索,再指名回答。回答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
二、综合运用,培育数感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第3~5题。
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索过程。
三、活动
PPT课件出示:小猴拿着卡片50,小猫拿着卡片45。
讲解并描述:小猫和小猴准备用今日学习的“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玩一个嬉戏。你们想不想玩?
活动方法:两人各拿一张卡片,用今日学到的学问将两个数比一比。
四、本题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日所学的学问?
【板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34比38少一些10比34少得多
38比34多一些34比10多得多
【教学反思】
[胜利之处]1.大胆将教材进行处理,比较两只动物做的星星数量,并且用一个故事贯穿始终,学生学的爱好盎然,不亦乐乎。
2.设计嬉戏这一环节时,一起先让学生猜数,然后静静地告知一位做得最好的学生,让这位学生来选,再让学生猜老师跟这位学生说的话,最终再增加难度,学生层层递进,把学生的心情全部调动起来了,使这节课最终达到了高涨。
[不足之处]回顾本课教学,给学生比较、分析、探讨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数时间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却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其实在课堂上,应当给更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同桌或者前后左右说一说,达到人人参加课堂的目的。
[再教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须要考虑数的大小,而且可以相识到符合同一种大小关系的数往往不止一组,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和有条理地进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