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弯曲应力.pptx
11–1引言11–2对称弯曲正应力11–3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11–4对称弯曲切应力简介11–5梁的强度条件11–6梁的合理强度设计11–7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11–8弯拉(压)组合强度计算第十一章弯曲应力主要介绍:梁的弯曲正应力、梁的强度分析与设计、弯拉(压)组合问题。
一、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的对应关系t=f1(FS)正应力仅与弯矩有关§11–1引言切应力仅与剪力有关s=f2(M)二、纯弯曲概念(PureBending)FaaAFBCDFSMxxF–F十一一–Fa–Fa若FS=FS(x)
M=M(x)同时存在,称为横力弯曲或剪切弯曲。梁在弯曲变形的同时产生剪切变形。如简支梁的AC、BD段。在梁的CD段中:FS=0,M=常量即只有M存在,没有剪力作用,称为纯弯曲。
§11–2对称弯曲正应力纯弯曲:FS=0,梁横截面上没有t,只有s。一、矩形横截面梁纯弯曲实验研究纯弯曲实验: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FbdacO2O11122取矩形横截面梁实验:zyO梁表面作与梁轴线平行的纵向线——代表纵向纤维;与梁轴线垂直的横向线——代表横截面。
在梁两端加弯矩M,使梁产生纯弯曲变形。
观察现象:1.横向线仍为直线,但相对地转过
一个微小角度,仍与已弯曲成圆
弧线的纵向线垂直;与轴向拉、压时变形相似。2.纵向线均弯曲成圆弧线,且靠近
凸面处伸长,靠近凹面处缩短;3.在伸长区,梁宽度减小,
在缩短区,梁宽度增加。bdacO2O11122MMababMcdcdM伸长缩短zyObdacO2O11122
二、假设1.梁弯曲平面假设弯曲变形时:2.单向受力假设由实验现象和假设可推知:设想梁由许多层纵向纤维组成,弯曲时各纵向纤维处于单向受拉或单向受压状态。梁弯曲变形后,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并仍与已变弯后的梁轴线垂直,只是绕该截面内某轴转过一个微小角度。靠近梁顶面的纵向纤维受压、缩短;靠近梁底面的纵向纤维受拉、伸长。zyObdacO2O11122bdacO2O11122MM
由变形的连续形可知:O1O2弯曲变形时,梁横截面是绕中性轴转动的。从伸长到缩短的过程中,必存在一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保持原来的长度。中性层:由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纵
向纤维组成。中性轴:中性层与梁横截面的交线。O2中性层中性轴中性轴垂直于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bdacO2O11122bdacO2O11122MM
二、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1.变形几何关系
——正应变分布规律取梁微段dx分析:弯曲变形后:1122O2O1dxr设中性层曲率半径为r。横截面1-1、2-2仍保持为平面,取坐标轴:y轴,z轴。y轴与截面对称轴重合;z轴与中性轴重合(位置未定)。但各自绕中性轴转过一个角度,形成一夹角,为dq;zyOdq1122MMO1O2
距中性层为y处纵向纤维ab的变形:弯曲前:abO1O2==dx弯曲后:ab=(r+y)dq中性层长度不变:O1O2==dx=rdqO1O2∴ab=dx=rdqab的伸长:Dab=abab–=(r+y)dq–rdq=ydqab的正应变:∴为横截面上正应变分布规律。ybabay(a)式表示:纵向纤维的正应变与其离中性层的距离y成正比。在一定的M作用下,r为常数,∴|y|?,|e|?。zyO1122O2O1dxdq1122MMO1O2r
中性层下方,y为正值,e也为正值,表示为拉应变;baO2O11122MMdqry中性层上方,y为负值,e也为负值,表示为压应变。zyO2.物理关系
——正应力分布规律纵向纤维间无相互挤压,ab单向受拉(压),由s=Ee,将(a)式带入,得为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式中E、r为常数,(b)式表示:横截面上某点的正应力与该点离中性层的距离y成
正比。即横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呈线性分布。
中性层下方,y为正值,s也为正值,表示为拉应力;baO2O11122MMdqry中性层上方,y为负值,s也为负值,表示为压应力。zyOy=0(中性轴上),s=0;|y|max(上、下表层),|s|max。由(b)式可得s的分布规律,但因r的数值未知,中性轴的位置未确定,y无从算起,所以仍不能计算正应力,用静力学关系解决。
zyO3.静力学关系——确定中性轴位置及r的计算取微面积dA:(z,y)yzssdAdA上微内力:sdAM截面上所有微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