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课件 第1章文字形成的过程.pptx
学习要求:;参考书目:;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二)文字形成过程的推测;;;文字分类;文字的分类;表意字: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记号字:;;假借字:;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形声字:;加注义符;加注音符;一字分化:;;第二章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有关考古材料的发现;几何形符号;临潼姜寨的刻划符号;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象形符号;学界关于此类符号的讨论;族氏铭文;良渚文化;良渚玉器符号(距今5250-4150);象形符号的用途;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由商代后期文字的发展水平推测汉字形成时代;;;汉字完整文字体系的形成;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汉字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字形繁化的现象;汉字在结构上的变化;第二节西周春秋文字;一、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春秋早期;春秋晚期;美术字;西周甲骨文;侯马盟书;二、西周春秋时代文字形体演变的情况;线条化和平直化;;金文的正体和俗体;三、籀文的时代;关于籀文年代的争论;;我们的看法;相关工具书;董莲池《新金文编》;近
出
殷
周
金
文
集
录
二编;全书共收录传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下限到2012年2月),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盨、豆等),酒器(爵、角、觚、觯、杯、尊、卣等),水器(盘、匜、鑑等),乐器(钟、鎛、铙、铃等),兵器(戈、戟、矛、殳、剑等),用器(农具、工具、符节等)及其他(金银器等)。
以前的金文著录书,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总集》,只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并不收录青铜器的图像。《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汲取《三代吉金文存》和《殷周金文集成》的优点,拓本采用原大付印,又在相同的铭文拓本中选取精拓和字迹清晰者,有的还附录摹本;除此之外,又收录青铜器图像,这是此书之最大特色;同时将释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编排在一起。这给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历史学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对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将有所裨益。
;第三节六国文字;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六国文字;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表示;六国文???资料;玺印文字;货币文字;蚁鼻钱(鬼脸钱);六国货币上的文字多数为地名,应是发行货币的城市之名。有的还铸有标明重量或价值的文字。;陶文;简帛文字;说文“古文”;古文与六国文字的比较;三体石经;六国文字的特点;;;六国文字的正体与俗体;六国文字“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工具书介绍;第四节秦系文字;一、秦系文字资料;1、石刻文字;;秦皇刻石;琅玡台刻石;峄山刻石;金文;秦公钟(春秋中期);秦公簋(春秋中期);杜虎符;商鞅量;印章、封泥文字;陶文;简帛文字;说文的小篆;秦系文字的特点;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秦系文字的形体;小篆的形成;秦文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变化;其次,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
;秦文字资料;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4;里耶秦简,文物出版社,2012;岳麓书院藏秦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萧春源:《珍秦斋藏印·秦印篇》,澳门市政厅,199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1;孙慰祖:《古封泥集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孙慰祖:《中国古代封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王辉:《秦文字集证》,艺文印书馆,1999;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第五节隶书的形成;(一)秦代隶书的形成;商鞅矛镦(秦孝公前342);;睡虎地秦简与小篆字形的比较;秦隶;两种字体的秦印;隶书形成的时代;秦隶的不成熟特点;其次,有些字虽然已经有了跟成熟的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同时仍然使用接近正规篆文的写法。;第六节:隶楷阶段的汉字;(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东晋碑刻则已多用新隶体。南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
墓志的性质和墓碑很近。亲属在死者墓中放置墓志的风气,是从晋代才流行起来的。南北朝时墓志盛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
东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刻和墓志,是研究新隶体和楷书的重要资料。;2.簡牘文字;《肩水金關漢簡》
《額濟納漢簡》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
定州漢簡
上孫家寨漢簡
高臺漢簡
關沮漢簡
胥浦漢簡
《尹灣漢墓簡牘》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居延漢簡》
《敦煌漢簡》
羅布泊漢簡
江陵張家山漢簡
金石銘刻在選擇字體上往往比較保守,簡牘上的文字通常使用日常使用的字體書寫的,就研究漢字形體演變來說,其價值超過碑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