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集训练: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pdf
课题综合集训十(四)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
经济政策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王武丁妻子的妇好墓,曾出土200多件青铜礼器、5件大铜铎、16件小
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1件青铜勺、130多件青铜兵器、4个青铜
虎、20余件其他青铜器。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
A.生产地点广泛B.品种种类单一
C.铸造水平较高D.日常应用普及
C在[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种类比较多,数量也比较多,这充分反
映出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故C项,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这些青铜
器的生产地点,排除A项;商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比较发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普及,排除D项。]
2.2(020•呼和浩特调研)《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
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这些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被官府垄断
B.阐释了古代手工技术的传承方式
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国家立法扶持工商业活动
B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
业”可知,古代手工业的技术是父子相袭,职业是相承的,故B项;材料反映
的是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制度,而非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
记载了手工工匠的职业传承方式,没有反映手工业内部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排除
C项;战国之后,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3.2(021•福建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的是()
项史实结论
A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
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
B
富贵矣”商”政策的限制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坊巷桥门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
D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关锁国”政策
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项结论
符合史实,故正确;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排除B项;
北宋时期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再监管,排除C项;闭关锁
国政策并非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限制外贸易,排除D项。]
4.2(021•黄冈六校联考)汉朝时期,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
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
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
A.农村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B.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C.汉朝商业政策较为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