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护理查房.pptx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护理查房
目录
01.
前言
07.
健康教育
03.
护理评估
05.
护理目标与措施
02.
病例介绍
04.
护理诊断
0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08.
总结
前言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Escherichiacoli,EIEC)肠炎是由EIEC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属于侵袭性腹泻的一种。EIEC通过黏附、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及炎性渗出,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
护理查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规范护理行为、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梳理EIEC肠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明确评估、诊断、干预及健康指导的关键路径,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护理服务,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本次查房围绕1例典型EIEC肠炎患者展开讨论。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王某,女,5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天”于2023年8月10日入院。
主诉:发热(最高39.2℃)、脐周阵发性绞痛、每日腹泻8~10次,初为黄色稀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无呕吐。
现病史:3天前患儿进食未清洗的草莓后出现症状,自服“蒙脱石散”无缓解。否认既往胃肠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4.2×10⁹/L(↑),中性粒细胞78%(↑),C反应蛋白25mg/L(↑);
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可见脓细胞;
病例介绍
粪便病原学检测:EIEC培养阳性(血清型O124);
血生化:血钾3.2mmol/L(↓),血钠132mmol/L(↓),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BE-3.5mmol/L)。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头孢曲松钠(儿童剂量)抗感染、口服补液盐(ORS)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发热时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流行病学史:病前3天有不洁饮食史(未清洗草莓),无明确患者接触史;
既往史:体健,无慢性腹泻或免疫缺陷病史。
2.身体状况:
生命体征:T38.5℃,P110次/分,R22次/分,BP90/55mmHg(正常范围);
腹部体征:腹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8次/分);
脱水程度:皮肤弹性稍差,前囟(已闭合)无凹陷,尿量较平时减少(约200ml/4h),属轻度脱水。
护理评估
患儿因腹痛、排便不适哭闹,家长因病情反复表现出焦虑,对疾病认知不足,担心“是否会留后遗症”。
3.心理社会状况: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便常规及病原学结果确认EIEC感染;
血生化异常提示低钾、低钠及代谢性酸中毒,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加重。
4.辅助检查分析:
护理诊断
2
1
1.腹泻与EIEC侵袭结肠黏膜导致炎性渗出、肠蠕动增快有关;
3.急性疼痛(腹痛)与肠黏膜炎症刺激、肠壁痉挛有关;
6.焦虑(家长)与患儿病情反复、缺乏疾病知识有关。
2.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脱水/电解质紊乱与腹泻导致体液及电解质丢失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导致消化吸收障碍、摄入减少有关;
4
3
6
5
护理目标与措施
目标:3日内腹泻次数减少至≤3次/日,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7日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恢复正常,营养摄入满足需求;家长焦虑缓解,掌握基础护理要点。
具体措施:
1.腹泻护理:
观察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量(使用专用便盆,避免污染),重点关注脓血便变化;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温水清洗,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接触患儿前后洗手,粪便消毒后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体温过高护理:
每4小时监测体温,高热(>38.5℃)时予温水擦浴(避开腹部),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鼓励多饮水(ORS液为主),避免捂热,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护理目标与措施
3.腹痛护理:
评估腹痛性质、部位及持续时间,记录诱发/缓解因素(如进食、排便后是否缓解);
予腹部热敷(40℃温水袋,包裹毛巾避免烫伤),协助取屈膝侧卧位减轻腹肌紧张;
疼痛剧烈时遵医嘱予山莨菪碱缓解痉挛,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口干、面红等)。
4.脱水/电解质紊乱预防:
按“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原则补液(口服为主,中重度脱水时静脉补液),根据尿量、皮肤弹性调整ORS液摄入量(约50~100ml/kg,4~6小时内补足累积丢失量);
监测血生化(每日1次),低钾时遵医嘱补钾(见尿补钾,浓度≤0.3%),低钠时调整饮食(适当增加钠盐)。
护理目标与措施
5.营养支持:
急性期予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