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必修三).doc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华文明始终是相对独立地进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势,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进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缘由
C.在鸦片战斗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理解力气。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对外体制”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它导致清朝对外部世界缺乏基本的了解,故选D。
答案:D
2.上海师范高校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见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解A。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毁灭于鸦片战斗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见毁灭在19世纪60年月,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毁灭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答案:B
3.鸦片战斗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头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学*科*网]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理解力气。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C
4.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19世纪70年月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
①阅读和翻译西方书籍
②就读新式学堂
③出国留学学习
④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70年月”,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并选派留同学出国深造;19世纪70年月起,间续毁灭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故D项正确。
答案:D
5.“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
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
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
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材料的理解力气。提取材料信息:“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说明严复对“中体西用”理论布满鄙视,因此D项符合题意。严复诞生于19世纪中期,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头,排解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
答案:D
6.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依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方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Monarchy),以适当的宪法条款(constitutions)加以约束”。对这段材料的精确理解有() ①严复反对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②严复实质上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严复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严复以科学理论理性分析了中国时局,其思想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
封建专制统治是历史潮流,故排解④;严复作为维新派也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故排解③。
答案:D
7.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扬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心情”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解读信息的力气。解答本题,可接受排解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年(20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解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