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主题:仰望云天,洞察大气之律
2.2.1《大气受热过程》
1.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解读:主要概念大气指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解读本条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因,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运用原理解读生活情境,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掌握一定地理学习方法;部分涉及的物理原理理解有难度。
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进行初步逻辑思考综合思维能力尚不充分。
生活体验:与生活息息相关,易引发兴趣和求知欲。
但是本节课学生预习困难主要反馈
1.反射、吸收、散射等概念不清晰。
2.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不透彻。
3.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自然现象时能理解但表述困难。
实际是还是针对大概念(大气受热)下的小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大气保温)
3.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协调意识;通过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增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2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等材料,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及变化特点。【综合思维】
3.通过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培养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等方式,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用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生活现象。学会用红绿灯来解读辐射与温度的关系理解太阳温度地球温度大气温度进而得出太阳辐射波长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4.学习评价
①.查找资料,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尝试归纳解决的措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写一篇小文章,字数300左右。③.生活小妙招,如何切洋葱不流泪?“妙”的地方起到什么作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1
【情境: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时我们通过身边的生活情景切洋葱会流眼泪引入,感知大气的存在而洋葱号称“蔬菜皇后”,对身体大有裨益,可
切洋葱时都要经历“泪流满面”,让人哭笑不得”生活小妙招中在切洋葱时菜板旁放一碗水,可以缓解切洋葱流泪的尴尬,通过
学生活动1
本节课的学习,看看这碗水的妙在哪?
1.学生分享所知道的小妙招
2.思索生活小妙招中在切洋葱时菜板旁放一碗水,可以缓解切洋葱流泪的尴尬,这碗水的妙在哪?
活动意图: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妙招,有看到的,有听到的,有想到的,选取其中常用的方式“放碗水”引起应用上一课知识的学习来进一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现实体会大气的运动,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二:辐射与温度
教师活动2
【情境2】
生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
交通红绿灯,它美丽而又醒目。
学生活动2
思考问题;当我们提出为什么要用红绿灯作交通指示灯?而又为什么偏偏规定为红灯停、绿灯行呢?
环节三: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活动3
【素养提升】
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29“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一段内容及图2-1-5,回答问题,探究大气受热过程
设置两个问题,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当中的第一部分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做铺垫
学生活动3
自主学习:
1.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2.太阳辐射最终没能全部到达地面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意图: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在阅读图文资料时,能标注及捕捉关键词;读懂相关示意
图。
教师活动4
【素养提升】第二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29—30,回答问题,探究大气受热过程。设置两个问题,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当中的第二三部分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射向大气,
学生活动4
自主学习
1.大气的哪些成分吸收了大部分地面辐射
2.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什么?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活动意图: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在阅读图文资料时,能标注及捕捉关键词;读懂相关示意图深度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活动5
【合作探究】1.(一组)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用双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同桌之间互相描述过程
2.(二组)妙招一:切洋葱时菜板旁放一碗热水,解释周边大气温度的变化
3.(三组)妙招二:切洋葱时菜板旁放一碗冰块,说明周围大气温度的变化
记录员:记录各组结论并适当点评(四组)
学生活动5
合作学习;
1.一组学生画示意图并展示,由
四组记录员点评
2思考“水”的作用,(周围温度
降低或升温)
洋葱号称“蔬菜皇后”,对身体大有裨益,可切洋葱时都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