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4张PPT)(含音频+视频).ppt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含义(一)“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二)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代表(三)墨子墨家商鞅、韩非子法家孔子、孟子、荀子儒家老子、庄子道家代表人物主要学派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1、生平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2、孔子学说:(1)哲学思想——“仁”(核心)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2、孔子学说:(1)哲学思想——“仁”(核心)(2)政治思想——“德”治、恢复周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2、孔子学说:(1)哲学思想——“仁”(核心)(2)政治思想——“德”治、恢复周礼(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3、其他贡献:(1)创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3、其他贡献:(1)创办私学:(2)文化成就: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其言论被辑成《论语》一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虽然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1、政治思想:2、伦理思想:——性善说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1、政治思想:2、伦理思想:——性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擢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一)孟子(二)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