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36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contents“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法家、墨家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春天读孔子,人生充满希望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舒畅秋天看老子,品万物枯荣冬天读孟子,养浩然正气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壹经济: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贰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叁文化: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道家老子、庄子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为战国时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非创立者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其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论语》。孔子简介
第1课
仁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仁”“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仁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仁”“仁者,爱人”1、“仁”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2、“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尊重和友爱他人方法:“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仁”体现在政治上,即民本思想。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厩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对孔子“仁”的评价:(1)积极:调整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2)局限性:但仁爱有等级差别
孔子的思想核心之“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礼孔子的思想核心之“礼”“克己复礼”1、“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即通过“礼”的体系约束人的行为2、实现“礼”的方法:“克己复礼”、“正名”3、孔子的“礼”维护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4、评价: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有进步性;但强调等级名分上尊下卑,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仁”“礼”“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内在自觉自律外在约束他律“仁”和“礼”的关系
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政治理想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哲学思想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务实的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成就孔子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②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和学习方法;③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壹思想核心:“仁”“礼”;①“仁”即“爱人”。②实现“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贰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叁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肆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孟子
010203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义利观:先义后利③恻隐之心,仁之端(起点)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性论:人性本善核心:仁政思想
孟子①核心:“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性善论④义利观:舍生取义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1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