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共23张课件).ppt

发布:2018-05-29约5.15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韩非子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 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辩证法的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东周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人,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代表作品:《商君书》、《秦律》 2、商鞅 (2)主张: (1)代表人物:墨翟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五、墨家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练习巩固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问题:“The river carries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再见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战国时期 (3)秦朝时 (4)西汉时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