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1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发布:2025-05-09约2.6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孔府、孔庙、孔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把孔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导入

第八课百家争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3知道老子、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学习目标

经济百家争鸣——背景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材料二: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时,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土地,双方互不相让,竟然到晋国国君那里打官司。—《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背景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纷纷流落出走,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百家争鸣——背景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年代:春秋时期姓名:李耳学派:主要思想:政治主张:阅读书本P38,完成下面的表格。☆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无为而治”《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塞翁失马《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目标导学一:老子

孔子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因政治上不得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思想核心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4.教育理念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观察图片,说明春秋时期的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阅读课文,总结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理念?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5.文化成就整理古籍、编《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

文化成就整理古籍编定《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言论记录《论语》(6)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5.文化成就

百家争鸣之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具体体现: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百家争鸣之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主要思想代表作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子庄子韩非战国时期的代表学说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按自然规律办事荀子孟子《荀子》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兵家孙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之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