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基本.pptx
诗歌表现手法基本常识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常识。2、把握高考考查表现手法的命题特点。3、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象征二、联想和想象三、抑扬01衬托五、对比五、渲染02用典七、照应03动静九、直抒胸臆十、正侧0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十二、托物言志十三、起兴05常见表现手法
象征: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条件与特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2341
例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例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010302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3【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二、联想和想象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01例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02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01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关联密切,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02例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03
01联想、想象与夸张02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03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04例2: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抑扬概念: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分类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
例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四、衬托或烘托(一)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析】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用环境烘托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1例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析】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