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教育概论(第三版) 教案 第七章 高校课程与教学.docx

发布:2025-05-05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高校课程与教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2课时)

适用对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高校课程的定义、历史演变及多元内涵。

掌握高校课程的五大特点(专业性、前沿性、高深性、探究性、开放性)及其与基础教育的区别。

熟悉高校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单门课程、培养方案、学院课程)及核心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运用课程理论分析高校课程设置的典型案例(如哈佛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

初步尝试编制简化的课程大纲或培养方案片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高校课程改革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趋势,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高校课程的专业性与高深性特点;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与结构化原则。

难点:跨学科课程的设计逻辑;隐性课程在高校中的实践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

1.导入(10分钟)

案例讨论:展示麻省理工学院人文课程占比40%的案例,提问:“为何理工科大学重视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目标的多维性。

2.理论讲授(30分钟)

高校课程的内涵:

从拉丁语“currere”到现代定义的演变,对比中西课程观(朱熹“小立课程”vs斯宾塞“系统组织”)。

古德莱德的五层次课程理论(理念课程→经验课程)。

高校课程的特点:

通过对比中小学课程,分组讨论“专业性”和“探究性”的具体表现(如科研反哺教学)。

3.互动探究(20分钟)

小组任务: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设计包含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模块,并说明逻辑。

教师点评:结合课程编制的“共通性”与“历时性”原则优化方案。

4.案例深化(25分钟)

视频分析:播放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介绍片段,总结其“拓宽基础+趋近知识”的设计理念。

辩论活动:正方“高校课程应以专业需求为主导”vs反方“应强化通识教育”。

5.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高校课程是动态平衡系统,需兼顾社会需求、学科逻辑与学生发展。

作业:选择一门本科课程,分析其课程标准是否符合波斯纳的16步编制法。

四、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小组方案设计(40%)、课堂辩论表现(30%)、课后作业(30%)。

五、教学延伸

实践建议:参观本地高校教务处,访谈课程编制人员,了解培养方案修订流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