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概论(第三版) 教案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docx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
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掌握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基本定义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2.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趋势。
3.分析高等教育内涵变迁的社会动因与全球化影响。
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
一、导入(10分钟)
活动:图片对比展示
展示古代雅典学院、中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图片,提问:“这些机构有何共同点与差异?”引导学生从功能、学科、社会角色等角度思考,引出本章主题。
二、核心内容讲授(60分钟)
1.定义与历史演进(25分钟)
基本定义:
(1)高等教育:古代表现为高深学问的传播(如中国稷下学宫、古希腊学园),中世纪后与大学教育同义,现代扩展为“第三级教育”。
(2)高等学校:从中世纪“行会式”大学到现代多元化机构(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等)的演变。
时间轴活动:分组绘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如12世纪大学诞生、19世纪研究型大学兴起、20世纪大众化阶段)。
2.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与趋势(25分钟)
核心特征:规模扩大(从精英到普及化)、国际化(跨国教育合作)、信息化(在线教育)、多元化(办学主体与形式)。
趋势讨论:分组辩论——“高等教育民主化是否必然导致质量下降?”结合案例(如MOOCs的普及)分析利弊。
3.内涵变迁的社会动因(10分钟)
驱动因素:知识经济需求、全球化竞争、技术革命(如AI对教学的影响)。
案例:对比中国“双一流”建设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说明政策如何回应内涵变迁。
三、巩固与总结(15分钟)
概念速测:填空题(如“中世纪大学的四科是______”)。
思维导图:学生协作完成“高等教育现代特征”的框架图。
作业布置:撰写一篇反思短文(500字),主题为“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传统模式的挑战”。
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辩论表现、思维导图完成度);
课后作业(观点深度与论据支持)。
教案设计说明: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时间轴与案例对比,强化历史脉络的连续性。
互动性:辩论与协作任务激发批判性思维。
全球化视角:贯穿中西案例,呼应国际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