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

发布:2025-04-27约8.9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2)

答:(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教育的性质: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

(2)教育的起源:社会性生产劳动;

(3)教育的目的: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的方法: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制约与反作用;

(6)教育研究方法: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3、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2)

答: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者意义在于: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名词解释:

1、教育(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们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3、教育影响(2):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5、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意识的发展又为教育产生提供了条件。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7、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8、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9、

简答题: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质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3)重点

答:(1)公共性: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现代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3)科学性: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6)终身性: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二、学校

名词解释

1、学校:(3)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2)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3、学校文化(4):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4、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5、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简答题

1、学校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学与宗教分离。

(3)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2、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

(1)垄断性(2)非自愿性(3)公益性

3、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1)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